目錄
1.生活習慣
2.形態特征
3.分布範圍
4.育種技術
5.營養價值
生活習慣
鯰魚是壹種底部兇猛的魚類,是夜行性動物,怕光,喜歡生活在石縫、深坑、土洞或樹根底部的洞穴以及河流附近的緩流水中。
鯰魚眼睛小,視力弱,白天臥,晚上出來,靠嗅覺和兩對觸須獵食,吃得多,貪吃。天氣越熱,食量越大,陰天和晚上活動頻繁。
鯰魚性成熟早,通常在壹歲。產卵期為長江沿岸4-6月,越往南越早,越往北越晚。產卵時,它們成群追逐。與達爾文蛙類似,雄性鯰魚也是將雌性鯰魚產下的卵放入口中,孵化出幼鯰。
鯰魚貪吃,容易生長。500克左右的幼魚會大量吞食鯽魚、鯉魚,最大的個體可達40多斤。鯰魚適合在水溫20~25℃的水中生活。
形態特征
鯰魚壹般無鱗,體表黏滑,頭扁嘴大,上下頜有四須,要能分辨味道。鯰魚有三種,分別是大嘴、大頭和大肚子。有兩種顏色:壹種是青色,壹種是牙黃色,牙黃色的鯰魚身上有斑點。
分布範圍
鯰魚和鯰魚又稱鮎,是鮎科中分布最廣的魚類。它分布在世界各地。
育種技術
1.兩階段播種。
新到的魚苗抵抗力弱,規格不壹;如果直接放入池塘養殖,由於魚苗活動範圍大,體力消耗大,餌料難吃,會造成浪費,汙染水質。但如果實行兩階段放苗,即先在小池塘集中精耕,再在大池塘養。這樣既方便管理,又能使魚苗更好地適應新環境,也容易在池塘中獲得足夠的食物,促進其快速生長。當小池塘培育的魚苗達到10 ~ 15 cm左右時,可將大魚從池塘中篩選出來,放入大池塘進行養殖,小魚則留在小池塘中精耕細作,使魚均衡生長,規格壹致。這樣就避免了養殖過程中大魚吃小魚的現象,從而有效提高了魚苗的成活率和單位產量。
2.合理投餌。
鯰魚是雜食性魚類,貪吃,需要正確控制投餵量,保證池塘裏有多少魚就有多少魚,防止盲目投餵。同時要分點投餵,均勻撒餌,少量進食,足量投餵,防止饑飽不均,兩極分化。同時,在魚苗培育前期,應以動物飼料為主,進行精耕細作。隨著魚類的生長,要逐步切換壹些植物性飼料,實現動植物性飼料的結合。每日投餵量應控制在魚總重量的5 ~ 8%左右,每1周或半個月調整壹次投餵量,使投餵量更合理。
3.輪流進行單獨培養。
由於鯰魚生性兇猛,貪吃,所以在餵食的時候,往往是大魚先搶到食物,小魚卻吃不到食物,導致魚的大小差距越來越大。所以在釣鯰魚之前,要進行壹輪的捕飼,大小魚分塘養,達到均衡生長。這是增加產量的重要措施之壹。
4.促進鯰魚越冬。
秋季垂釣時,除了賣大魚,還可以將部分成魚移入深潭越冬(池塘上搭尼龍棚)賣早春魚;這樣既能解決旺季鯰魚銷售難的問題,又能延長鮮魚的供應時間,魚價還能翻倍,壹舉兩得。
營養價值
中醫認為鯰魚味甘性溫,有補益陽、利小便、治水腫等功效。
鯰魚營養豐富。每100g魚含水分64.1g,蛋白質14.4g,並含有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特別適合體弱多病、營養不良的人食用。
除了鯰魚的魚卵味道不好,不適合食用之外,全身都是寶。鯰魚是壹種珍貴的營養品,早在史書中就有記載,可與魚翅、野生甲魚相媲美,是魚中之寶。它的食療和藥用價值是其他魚類所不具備的,其獨特的壯骨延年功能是其獨特的亮點。
功效
鯰魚和其他魚類壹樣,不僅營養豐富,而且肉質細嫩,含有較多的蛋白質和脂肪,對身體虛弱、營養不良的人有很好的食療作用。鯰魚是催乳佳品,具有滋陰補血、補中氣、開胃利尿的作用,是女性產後食療滋補的必備食品。
文獻記載:中國自古就有食用鯰魚的記載。《食經》:體虛使皮膚豐滿。南北朝陶弘景:鯰魚肉不能和鹿肉混著吃,讓人緊張。蘇頌宋:鯰魚肉不能和牛肝壹起吃,讓人著涼噎死,也不能和野豬肉壹起吃,讓人上吐下瀉。本草綱目:鯰魚對抗荊芥。興趣生活飲食譜:鯰魚,味甘,微毒。痔瘡,肛門疼痛,不宜多吃。我害怕其他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