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拉克泰是泰緬邊境的壹個中國山村。清邁到米窩村的公路1095,是壹條漫長曲折的路。選擇自駕遊是壹種自我挑戰,也是避免暈車的最好方法。250公裏的路程至少需要5小時30分鐘,還要繞過1864的彎曲山路,才能進入這個隱藏在郁郁蔥蔥的大山中的中國村落。
中間有很多派咖啡館,是背包客青睞的慢行小鎮,適合看書,寫信,發呆。為了白縣夜市的美食,我和我的夥伴呆了兩天。雖然沿途風景很美,在發卡彎壹樣的山路上開車也有體驗《頭文字D》裏山路飆車的快感,但是我們花了很長時間集中精神,終於到了米窩村,也就放心了。
米窩村的中國文化,在進村之前就已經通過拱門展現出來了。這裏盛產高山茶。壹進村就有茶園和酒廠。茶園之間的土樓民宿是全村看日出的最佳地點。街道兩旁高高掛起紅燈籠,寫著客棧、茶館等字樣。大多數店還在門口寫橫評和對聯。右邊是水庫,村後的山倒映在水面上。沒有風的時候,平靜的湖面完美呈現出壹個顛倒的世界,讓人著迷。步行壹直是我最喜歡的旅行方式,也是探索這個村莊的最佳方式。
米窩村住著大約200戶人家。這裏的村民過去屬於中國國民黨。1949年,國民黨被毛澤東領導的* * *黨軍隊打敗,大部分黨員逃往臺灣省,而國民黨第93師從中國西南的雲南省向西撤退到緬甸。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這個地區曾是臭名昭著的金三角的壹部分,黨員,被困在這裏的國民黨,自然成為整個“特貨”交易中的重要角色。後來泰國政府想通過國民黨士兵牽制邊境地區的其他獨立武裝,雙方達成協議。泰國政府允許他們留在北部邊境,作為交換,他們幫助打擊泰國武裝力量。1980年代中期,泰國安定下來,國民黨士兵放下槍,換上鋤頭開始種地。
在泰國郊區,語言不通的窘境不時上演,但在米窩村,壹句“妳會說中文嗎?”妳可以輕松打破僵局。這是我們無意中走進壹家黃土和稻草鋪成的小店後,收獲的歷史故事。店裏的老先生指著墻上的照片和老文物,不厭其煩地和我們分享。帶有濃重雲南口音的語氣總是很親切。
以水庫為中心圍湖而建的米窩村,很快就能壹周完工。村子再往北壹公裏就是泰緬邊境的控制站。控制站只有兩個亭子和壹個紅白吧臺。不時有人騎著摩托車或出入邊境,不清楚是泰國人還是緬甸人。守軍士兵拒絕了我們越境的要求,而是給我們指了壹個沒有規劃的景點,說只要爬上關隘制高點就可以俯瞰緬甸。小小的山坡上堆滿了沙袋和隧道,還有壹個以色列綠帆布搭建的半開放式廚房,這是壹個意想不到的驚喜。到達坡頂,壹條土路直通緬甸的撣族村落。啊,我站在泰國,俯瞰緬甸!更微妙的是,緬甸孩子們讀書玩耍的聲音穿過山谷,被風傳送到我的耳邊,聲音回蕩。在這樣舒適的氛圍下,真的很難想象這裏曾經發生過壹次軍火大戰。
晚上回到米窩村的主街,路口壹間沒有窗戶的單層平房上掛著壹塊“米窩學校”的簡易牌匾。這時,大約有20個看上去年齡參差不齊的孩子在學習中文。老師見我們東張西望,忙走過來打招呼。壹句中文對話,魯老師的話箱就打開了。米窩學校直到2016才正式開課。他和他媳婦是米窩學校僅有的兩個老師。即使村裏所有的孩子都在政府開辦的泰國學校接受正規教育,他們也堅持讓孩子學習中文,永遠不忘傳統。過去,他們教學生學習繁體字。後來年輕壹代反映在外面當導遊看不懂簡體字。尷尬的是陸老師意識到簡化字更普遍,改簡化字教學了。
米窩村的夜晚空氣繼續降溫,白天玩耍的孩子和遊客也少了,壹切又恢復了寧靜。在經理和魯先生之後,我們還遇到了幾位歷經多年,充滿歷史故事的老人。當我們看到起源於中國的祖先時,我們的眼睛不經意間流露出喜悅的光芒。可見,即使在生活習俗逐漸同化的情況下,米窩村老壹輩人依然銘記歷史和祖先,對遙遠的故鄉有著根深蒂固的感情。
我們向泰國當地遊客學習,並在這個古樸的自然村莊的湖邊露營。泰國北部的6月5438+2月的冬天,透過雙層帳篷,裹著被子,依然能感受到帆布外的冷空氣。第二天早上看溫度計,竟然低至8攝氏度。我說這個地方,無論是文化、建築、氣候還是美食,都顛覆了普通人對泰國的傳統印象。
出發的那天早上,太陽微微有些溫暖,湖面上漂浮的蒸汽將村莊籠罩在壹種朦朧的美中。這個曾經艱難的地方現在有點害羞了。
盡管有旅遊業的加持,村莊依舊樸實無華,但比起老兵們初來乍到時的野蠻,這群孤獨的老兵和留在泰北的後代們終於可以在這個可以稱之為家的地方安家了。臨走前,我又回頭看了壹眼,早起的村民們已經開始為生活而努力,壹直工作,壹直冷漠。
歲月靜好,風平浪靜,我步入車內,準備再次踏上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