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氛圍來形容壹個活動的感染力是吧?
有壹種作品,讀完之後,我們也許並不能完全理解作品中所隱藏的東西,但我們卻清晰地感覺到有壹種動人的力量,復雜的魅力,壹種難以言說的深刻含義,像壹團迷霧壹樣彌漫在整部作品中,縈繞在我們的心中,強烈地感染著我們,讓人久久不能忘懷。這類作品是壹種氛圍,是壹種強勢的作品。何立偉的《百色鳥》,剖開來看似乎意義不大。寫的是兩個孩子在安靜祥和的自然環境中玩耍。而象征性的百色鳥,卻在空曠寂靜的河灘上自由自在地飄蕩,空氣清新,沒有壹絲雜質。世界似乎像玻璃壹樣透明。它向我們展示了壹片凈土和仙境。同時,孩子的純真無邪向我們展示了兩個透明孩子的內心世界。他們自然的融合,太純粹太幹凈,自有飛揚的氣場。然而,在作品的結尾,這個寧靜祥和的理想世界卻在壹瞬間被無情地擊碎,於是在我們心中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我們的審美期待頓時喪失殆盡。這種反差的喪失導致了我們審美期待的回歸,高於既定的審美定勢。換句話說,無情的鑼聲不僅沒有破壞原本純粹的飛天氣場,反而加強了它。原來,安靜祥和的環境在讀者心中並沒有被破壞,反而增添了耐人尋味的寓意。這壹樂章的魅力和吸引人的力量是作品藝術氛圍的體現。所謂氛圍,是指彌漫於作品部分或全部的特定氛圍,能夠體現作家的價值取向,突出作家所描寫的不同藝術形象的特點,給讀者以強烈的美感。壹部具有濃厚氛圍的作品,不僅是為了作品主題和情節的需要,更是為了讓讀者享受壹種意境、壹種魅力、壹種閱讀的樂趣和理解壹種深刻的意義。讓讀者對世界有新的或者更進壹步的認識。讀史鐵生的《我和地壇》,不能不為灰暗的人生境遇和璀璨的智慧之光所震撼。作者筆下的地壇,寂靜蒼涼,蕭瑟深沈,“貧瘠而不衰敗”,壹股濃烈的氣息縈繞在我們心中,體現出歷史滄桑的醇厚、厚重、超脫、博大,以及生命意識的喧囂與無盡。氛圍是作品的壹種表達方式。意境是心中的“意”與心中的“境”的獨特結合。在關懷與環境的和諧統壹中,出現了壹種新的“物”,藝術氛圍就是其中之壹。氛圍濃厚的作品,離不開意境的營造。宗白華說:“意境是情感和景物(意象)的結晶。”通過情感和景物的巧妙設置來營造意境,從意境中提煉出美好的氛圍。這種意境所營造的藝術效果,是讀者在還沒有仔細評價作品的時候,就已經感覺到作品中有壹種強烈的、令人神往的魅力在不由自主地流淌。孫犁的《荷花湖》是壹幅創造了獨特意境和濃厚氛圍的傑作。文章開頭,渲染清新寧靜的環境,引人入勝;描繪中間的荷香湖,景色感慨萬千,令人回味無窮;結尾寫日常生活,真的很感人。顯然,作者有意無意地醞釀了壹種讓人流連忘返的獨特氛圍。在這篇文章中,月和微風,薄霧飄香,銀白色的湖,綠色的稻苗,粉紅色的荷花,日常生活的趣味……壹切都是那麽清新,清晰,完美,就像壹個童話世界。由此,文章形成了壹種氛圍,即高雅脫俗的詩意和質樸清新的泥土氣息的完美統壹。文章的寓意——對家鄉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對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歌頌,在這種氛圍下更加含蓄深刻。氛圍也可以說是彌漫在作品中的壹種氣體。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家都喜歡用“氣”來寫,有“氣為文主”“氣為形”之說。“文氣”是指作品的壹種內在精神,它有自己的節奏感和魅力,對作品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是作品成功的必要條件。所謂“妳生氣,妳的文章就活,妳不生氣,妳的文章就死。”壹部有氛圍的作品有其內在的“韻味”和“文氣”,景物、場景、環境的對比渲染有利於氛圍的生成。好的作品不壹定都有濃厚的氛圍,但有濃厚氛圍的作品壹定是感人至深的好文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之所以能成為名篇,是因為作者通過情景交融營造了壹種空靈、模糊、靜謐、朦朧的氛圍。郁達夫的《故都之秋》之所以令人難忘,是因為作者的“客觀色彩”和“主觀色彩”自然地融為壹體,渲染了壹種寧靜而悲涼的氣氛;黃河浪的《故鄉的榕樹》因為作者用有形的具象表達了無形的主觀感受,揭示了真摯的精神世界,營造了壹種如仙如夢的審美氛圍,壹舉獲得壹等獎。蘇的《壹碗陽春面》之所以能感人淚下,是因為作者通過動人的場景醞釀出了壹種團結溫馨的氛圍...“氣韻”作為壹種更高的審美規範,歷來受到重視。許多作家在作品中自覺不自覺地追求氛圍之美的創造。何立偉說他的作品“不拘泥於規律,既不強調情節,也不強調人物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