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至日的由來簡介
至日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的壹個節氣。公元前7世紀,先民用土規測量太陽的影子,從而確定了夏季至日。壹年壹度的夏季至日開始於6月21日(或22日),結束於7月7日(或8日)。據《遵憲抄本》記載:“太陽北抵,晝長,影短,故稱夏至日。往好裏說,是極好的。”夏季至日的這壹天,太陽直射地面到達壹年中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到北回歸線(北緯23° 26 '),北半球的白天達到最長,越往北白天越長。比如海南海口的日長是13小時多壹點,杭州是14小時,北京大概是15小時,黑龍江漠河可以達到17小時多。夏季至日後,地面直射陽光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益縮短。有壹句民間諺語說“在夏天的至日吃面條會使壹天變短”。此時,南半球正處於隆冬。
夏季至日起源簡論
夏季至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個。‘至,是極’的意思,意思是太陽長到了極致。這壹天(北半球),白天最長,夜晚最短,天氣開始變熱。每年6月21日左右,當太陽達到90°時(夏季至日)。《二十四節氣》說:“五月中旬,夏天,是假的,到了極點,這裏的壹切都是假的,都是極端的。”崔林根《三禮義》中對韓學堂的解釋也說:“夏是三義之壹;第壹,陰陽極強,第二,楊明的開始就是開始,第三,明天的北方之行。
夏季至日的具體時間
每年公歷6月22日前後為夏季至日,太陽到達黃經90度時為夏季至日。
夏季的至日是壹年中白晝最長的壹天。夏季至日的這壹天,太陽直射地面到達壹年中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到北回歸線(北緯230° 26 '),北半球白天最長,越往北越長。比如海南海口的日長是13小時多壹點,杭州是14小時,北京大概是15小時,黑龍江漠河可以達到17小時多。
天文學規定夏季至日始於北半球,但地表接收的太陽輻射熱量仍多於地面反輻射釋放的熱量,氣溫持續上升,因此夏季至日並不是壹年中最熱的季節。大概二三十天後,通常是最熱的天氣。
夏季至日過後,由於農作物長勢旺盛,雜草和病蟲害快速生長蔓延,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農業生產進入田間管理期,高原牧區開始了畜牧業的最佳季節。
夏季至日的習俗
(1)祭祀神靈和祖先是夏季至日的收獲。自古以來,在這個時候慶祝豐收和祭祀祖先是為了祈求壹個好年景的習俗。因此,夏季至日作為壹個節日,被列入古代祭祀神靈的儀式中。《李周·官純》載:“隨著夏天的到來,去當地的東西。”在周朝,夏季至日祭祀神靈,意為消除饑荒、饑餓和死亡。夏天的至日就在小麥收獲之後。農民不僅感謝上帝賜予的豐收,還祈求“秋報”。在夏季的至日周圍,壹些地方舉行盛大的“夏麥節”,這是古代“夏麥節”活動的遺跡。
(2)夏天和庇護所
在夏天的至日,女人們互相贈送折扇、粉餅和其他東西。《酉陽雜禮》:“上夏至日,入範與粉脂包,不得不辭。”“扇”產生風;“粉脂”適用於驅散因體熱引起的濁氣,預防痱子。在朝廷中,“夏至日”之後,皇室將“冬存夏用”的冰塊拿出來“避暑”,從周代開始歷代王朝都在使用,成為壹種制度。
(3)在夏季至日的北方和南方吃面條。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天的至日吃面條,夏天的至日吃餃子”的說法,夏天的至日吃面條是許多地區的重要習俗。因為夏季至日上的新麥已經出現,所以在夏季至日上吃面條也意味著品嘗新事物。
(4)夏季至日節。和冬天的至日壹樣,夏天的至日是中國壹個重要的民間節日,在古代被稱為“夏節”和“夏至日節”。在清朝以前,夏天的至日有壹個全國性的假期,我會回家與親戚團聚,喝壹杯酒以躲避夏天的炎熱,這被稱為夏休。宋代《文昌雜記》中記載:“自夏至日之日起,官員放假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