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成分:澱粉和果膠可以作為人工種植時菌絲體的碳源。
溫度:菌絲生長溫度18-30℃,最適溫度24-28℃,子實體形成溫度16-24℃。
濕度:菌絲體生長階段土壤濕度為60%,子實體生長發育階段為65%。
pH:底物的PH值為5-6。
光照強度:菌絲生長階段不需要光照,子實體發育階段需要散射光。
第壹,種植環境
營養成分:澱粉和果膠可以作為人工種植時菌絲體的碳源。
溫度:菌絲生長溫度18-30℃,最適溫度24-28℃,子實體形成溫度16-24℃。
濕度:菌絲體生長階段土壤濕度為60%,子實體生長發育階段為65%。
pH:底物的PH值為5-6。
光照強度:菌絲生長階段不需要光照,子實體發育階段需要散射光。
第壹,種植環境
1,營養素
野生牛肚菇生長在橡樹和松樹上。在人工實驗條件下,澱粉、果膠和葡聚糖是菌絲生長的適宜碳源。
2.溫度
(1)菌絲生長階段溫度為18-30℃,適宜生長溫度為24-28℃。
(2)子實體形成的溫度為16-24℃,晝夜溫差較大時更有利。
(3)當土壤溫度超過28℃時,不利於子實體的發育;當土壤溫度低於12℃時,子實體難以形成。
3.濕度
在(1)菌絲生長階段,適宜的土壤濕度為60%左右;在子實體生長發育階段,適宜的土壤濕度為65%。
(2)降雨集中或時間過長,土壤含水量過大均不利於菌絲生長,幹濕均有利於菌絲生長。
(3)子實體生長階段,需要較多的降水和濕度,空氣相對濕度為80-90%。白天下雨或晴天,晚上下雨,有利於子實體的形成。
4.ph值
(1)牛肝菌適合在酸性基質中生長,PH值為5-6。在這個範圍內,菌絲體發育迅速,子實體生長良好。
(2)PH值為7時,三肚也能生長,但生長速度較慢。當PH值超過7時,牛肚很難出菇。
5、光照強度
(1)菌絲生長階段不需要光照。
(2)原基分化和子實體發育階段需要壹些散射光刺激,但在陽光直射下很少見到子實體,通常發生在70%遮蔭的林地。
二、種植方法
1,準備工作
(1)接種在接種室、接種箱或接種棚內進行,提前噴灑氣溶膠消毒劑,每立方米面積5-8g,氣體點燃後即可消毒。
(2)拔掉菌種瓶上的棉塞,然後用塑料袋包住瓶口,再移入接種室,用接種鏟伸入菌種瓶內,挖出表面老化的菌膜(有白色扭結的細胞質也要挖出)。
(3)用棉球蘸75%酒精,清潔瓶內壁,然後移入接種室。如果是有袋頭的菌株,用同樣的方法打開袋口,將袋口擰好後移入接種盒。
2.接種操作
(1)接種時間
①選擇天氣晴朗的午夜或淩晨進行接種,此時氣溫較低,雜菌處於休眠狀態,有利於提高菌袋接種的產量。
②雨天空氣濕度大,接種時容易感染黴菌。
(2)接種物進入房間。
①塑料袋移入無菌室或接種臺帳後,與菌種、酒精燈、接種工具壹起進行第二次消毒。用氣霧劑熏半小時以上,接種前40-60分鐘,再用紫外燈照射半小時,達到無菌條件。
②工人穿工作服、帽子、口罩、拖鞋。農民接種員被要求清洗頭發並擦幹,換上幹凈衣服後才能進入房間。接種前,他們應該用75%的酒精擦洗雙手或戴上乳膠手套。
(3)接種方法
(1)打開袋口的系繩(套棉塞時可拔出),將菌種裝入袋中,再將袋口系牢(或讓棉塞復原封口)。
(2)如果采用瓶培法,可以揭開瓶口處覆蓋的薄膜,接種後恢復原狀。接種時,袋口要打開。此時,培養材料將暴露於空氣中。如果室內消毒不徹底,殘留的真菌孢子很容易通過飛機進入。接種時間越長,空氣濕度越高,感染幾率越大。
(3)接種設備為金屬制品,應長期使用,易燒傷,細菌通過酒精燈火焰區時應迅速移動,防止燙傷。
(4)更新空氣
(1)每批袋接種完畢後,必須打開門窗通風30-40分鐘,然後關閉門窗,重新消毒,繼續接種。
②接種人員和室內燃燒的酒精燈會發熱,接種時要開洞,使物料中的水分蒸發,形成高溫高濕,不通風容易導致雜菌入侵。
(5)清洗殘留物
(1)接種期間,菌種瓶蓋膜的廢棄物(特別是工作臺和室內場地的木屑等雜質)要集中在壹起,不要亂扔。
(2)每批料袋接種後,應通風壹次性清洗幹凈,保持場地清潔,防止雜菌滋生。
3、蘑菇管理
做好蘑菇推廣,采取調光、溫差刺激、幹濕交替等方法。
第三,及時采摘
1,子實體7-8年生時即可采摘,防止柄內側和筒與肉之間被線蟲危害。
2.采摘後,用不銹鋼刀將莖基部有泥沙、雜質、蟲蛀的部分剪掉。在野外采集時,將屬於不同種(或不同屬)的肚菌分開,以保證加工品的純度。
3.處理後的子實體按開傘程度分類,壹般可分為菇蕾、幼菇、半開放菇和開放菇。其中,菇蕾和幼菇可加工成鹽漬蘑菇,半開放蘑菇和開放蘑菇切片後可加工成脫水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