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薊有什麽特點?

薊有什麽特點?

(張)據

洋薊又名朝鮮薊、食用朝鮮薊、洋薊。它是菊科兩年生草本植物。起源於非洲的加那利群島,廣泛分布於地中海沿岸國家。中國上海已引種栽培近百年。其幼花序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鹽,是壹種高檔蔬菜。以根和葉入藥。大薊的有效化學成分主要有大薊、大薊、綠原酸、咖啡酸、木犀草素苷、木犀草素鼠李糖苷等。此外,還有果膠、有機酸和礦物鹽。早在18世紀,國外就有人用根莖葉汁治療肝病。20世紀30年代,通過動物實驗,E . Chalrol認為具有藥理作用的主要成分存在於根和葉中。羅馬尼亞使用的葉的水提取物具有高的利膽、利尿和膽固醇代謝的臨床效果。1973中國上海醫藥工業研究所用鮮葉制成顆粒劑和片劑,臨床試驗表明對慢性遷延性肝炎和膽固醇患者有較好的療效。

壹.形態特征

株高60-120cm。根是圓錐形和肉質的。莖直立,有縱條紋,分枝多,基部莖節密集粗壯,腋芽萌發能力強。葉互生,葉柄兩側裂片鋸齒狀,葉卵形,長約30-80厘米,寬約15-40厘米,羽狀全裂,裂片卵形,次裂片淺,主脈突出於葉下;莖上部葉的裂片逐漸演化為淺裂至無裂,底部密被白色長絨。頭狀花序,花序直徑10-20厘米;總苞多,約180-300片,末端有刺或無刺。花萼5裂;花冠紫紅色,兩性管狀,5裂;雄蕊5,聚生;花柱2裂,柱頭長於花冠。果實卵形,果皮灰色或白色,有濃密的褐色條紋;大部分冠毛(圖16—31)。

圖16—31大薊的形態圖。

1.植物2。還剩3個。無刺的花序4。多刺的花序5。鮮花6。無性苗2。生物學特性

(壹)生長發育特征

展開5-7片葉子的幼苗和無性幼苗在冬季經歷低溫,在2-3月分化成花芽或開花。這種發育特點決定了壹年生長周期中不同時期播種的幼苗和不同時期萌發的無性幼苗分化出的花序和葉片的數量。也就是說,以花芽分化開始為臨界點,越接近來年花芽分化關鍵期繁殖的學齡苗,花序和葉片分化生長的數量越少。在南京,花芽分化的關鍵期在3月20日前後。3月下旬繁殖的幼苗,平均每株分化葉數為140片,之後逐月下降,次年2月上旬降至最低,平均為31片。

薊的最適生長溫度約為10-20℃,營養生長期不耐高溫,每年有兩次營養生長期高峰。第壹次是4月中旬到6月初;第二次是9月中旬到2月初。這兩個時期生長的葉片可以構成產量。除低溫影響外,葉片月平均分化數基本相似。

越冬苗3月20日前後開始進入花芽分化階段,6月開花,8月種子成熟。花芽發育到雌蕊分化階段,開始出現。藥用葉在現蕾期前采收,現蕾期後藥用成分含量下降。然而,蔬菜芽在當前的芽高峰期開始收獲。

花芽分化的形態變化如圖16-32所示。小孢子發育正常,但少數小孢子在第壹次減數分裂時染色體落後。花粉在柱頭上的萌發率極低,表現為不親和。結實率壹般為26-48%。有些品系不結實或結實率極低,只有0.3-3.5%左右。但結實率高,可達80%以上。從12系的比較可以看出,帶刺的結實率高於少刺或不帶刺的結實率;異花授粉高於自花授粉。種子高度雜合,當代幼苗無論自花授粉還是異花授粉都是高度分離的。千粒重30-39克

圖16—32大薊花芽分化形態。

壹、花序形狀二。花原基分化(局部花序)III。花萼原基分化ⅳ。花瓣原基分化。雄蕊原基分化。雌蕊原基分化。雌蕊和雌蕊ⅶ的形成。第壹次減數分裂(顯示向後的染色體)ⅹ。二分法七。乙級聯賽..

1.花序苞片2。花原基3。花萼原基4。花瓣原基5。雄蕊原基6。冠發7。雌蕊(2)生殖特征

種子發芽率在80%左右,第二年種子發芽率明顯下降。種子繁殖不用於生產。並采用無性繁殖。

1.無性幼苗的萌發部位

無性繁殖的部分主要集中在植株基部約20-60個莖節,每個莖節分化出的腋芽可能萌發長成幼苗。這些腋芽的分化是隨著植物葉片的不斷展開和連續分化而形成的。而分化後的腋芽能否萌發長成幼苗,沒有時空順序,而是在適宜的有利於萌發的溫度和濕度下萌發生長。適宜繁殖期與營養生長高峰期壹致。

2.無性幼苗的生長發育特性

壹般腋芽萌發後立即長出獨立的根系。在繁殖季節,無論是從母株上切下、移植還是留在母株上,都能生長發育成植株。克隆植物生長的葉片和花序數量取決於腋芽萌發期和花芽分化關鍵期之間的時間(表16—31)。腋芽植株不同萌發階段和繁殖方式對花芽分化的影響不同(表16-32)。1月前萌發的腋芽植株均有100%分化的花芽,萌發至3月初的腋芽植株仍有16%分化的花芽。越接近花芽分化的關鍵階段,分化出的葉片和花序越少。1.2個月後,萌動的腋芽植株如果從母株上切下單獨移栽,是不會分化成花芽的。切斷母株進行分株繁殖,可以抑制花芽分化。如果再次移植,抑制作用會進壹步加深(表16-33)。花芽分化受到抑制的植物需要經歷壹個低溫過程才能分化出花芽,這可以大大增加平均單株分化葉數。

表16—31腋芽萌發期對植株性狀的影響

表16—32腋芽萌發期和繁殖方式對花芽分化的影響

(3)活性成分的動態變化

Nichiforesco測定了朝鮮薊生長過程中葉片中鄰二羥基苯酚衍生物的含量變化。在栽培的第壹年,葉片中的這些衍生物隨著植物的生長而增加。壹年後,鮮葉含水飛薊賓0.112-0.12%,第二年接近花期時除花托外,其他地上部分含量普遍下降。全株中,嫩葉含量最高為0.84%,中部葉為0.50-0.56%,下部葉至少為0.35%。葉的含量比葉柄高4-5倍。在鮮葉幹燥過程中,鄰二羥基苯酚衍生物在室溫下分解約20-30%,在60℃下分解約80%。根據Paties,夏天或秋天收獲的葉子基本上含有相同的成分。但是夏天收獲的葉子容易失水幹燥。如果新鮮的葉子用乙醇蒸汽處理5分鐘,可以防止分解。當50%乙醇中含有4g NaCl時,分解受到抑制。

表16—33移栽對大薊幼苗花芽分化的抑制

第三,栽培技術

(1)類型

中國引進了刺菜薊和朝鮮薊,兩者都被命名為朝鮮薊。前者都有刺,有小花序。蔬菜和藥用薊多選自後者,有刺、少刺、無刺。百年前上海引進的品種,無刺,藥食兩用。是目前中國栽培薊的主要產地。

(2)土地選擇和準備

洋薊對土壤要求並不嚴格,但由於植株高大,根系多肉,整個生長過程要求土壤肥沃、疏松、排水良好。防止積水爛根死苗。生長良好的薊根系的平均鮮重約為2-5千克。所以整地需要深耕和冰凍,配合充足的基肥和高壟栽培。壹般做大小行或單行高壟,使土壤透氣排水良好,但也要求有灌溉條件。

(3)分株移栽

當無性幼苗展開約3-4片葉子時,用切割器沿莖的縱向將幼苗從母體植株上切下並移植。春天發芽的無性幼苗可以直接移植到生產場地。秋季發芽的無性苗可用於生產田或補充苗,或移栽到苗床,第二年早春移栽到生產田。移栽密度為每畝2000-3000株。移栽苗要整齊,根系生長良好,無病苗。

(4)現場管理

大薊是二年生多年生植物,具有無性和自然再生能力。可在同壹地塊連續栽培3-4年。每年更換時,母株上的細弱苗都被剔除,只留下母株上的1壯苗。幼苗固定後,迅速松土、施肥、起壟。連續栽培兩年以上的產區,每葉收獲後施速效肥,越冬期間行間開溝,加施有機肥,註意查苗補缺。

在新栽土地上,移栽苗在深耕和施足基肥的基礎上成活後,要利用好適宜的生長溫期,盡快將除草、澆水、追肥與速效肥結合起來,促進苗木生長。

小薊在生長高峰期最需要水肥,不能施肥脫水才能獲得較高的產量。7-8月的高溫季節,是營養生長極其緩慢的時期,此時抗逆性很弱,不適宜施肥水,以防根系腐爛,幼苗枯死。

(5)病蟲害及其防治

1.紅花Myzus

(松村)

危害莖葉,花頭。詳見紅花。

2.全球紅蝴蝶

(瓦妮莎·卡爾杜伊)

幼蟲吐絲並把葉子編成巢,在那裏進食並化蛹。掌握幼齡時噴灑90%敵百蟲800倍或50%氧化樂果EC 1000倍的防治。收獲前20天。

第四,收獲和加工

洋薊以鮮葉為原料加工產品。采收標準是當葉子停止伸長和生長時。壹般葉片長度大於50cm構成產量。采收時,葉片應呈鮮綠色,葉尖不應呈黃色。收割時,用鐮刀把葉柄基部的葉子割掉,但不要傷到莖。收獲的鮮葉需要立即加工,最好邊收獲邊加工,以免葉子脫水幹燥影響有效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