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中國兩千多年的老習俗。這壹天,家家戶戶掛艾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遊百病,戴香囊,備祭品。
1,掛菖蒲葉
端午節,家家戶戶都用菖蒲、艾葉、石榴花、大蒜、龍船花做成人形,叫艾人。在大廳懸掛艾葉,剪成老虎形狀或剪成老虎的絲帶,貼上艾葉,婦女們競相佩戴以驅邪。用菖蒲作劍,插在門楣上,有驅鬼的神奇功效。
2.龍舟比賽
當時楚人不願意讓賢者屈原死去,所以很多人劃著船追上去救。他們爭先恐後地追趕,可是到了洞庭湖就沒有了蹤跡,因為那是賽龍舟的起源,然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紀念。劃龍舟驅散河裏的魚,以免吃了屈原的屍體。比賽的習慣盛行於吳越和楚國。賽龍舟始於清乾隆二十九年的臺灣省。當時臺灣省的行政長官江在臺南市的鶴溪半月池舉辦了壹場友誼賽。現在臺灣省每年五月五日舉行龍舟比賽。香港有劃船比賽。最近英國人也效仿我國,組織鬼隊,舉辦比賽。
3.吃粽子
五月五日,荊楚的人們把糯米煮好或蒸成年糕扔到河裏,作為對屈原的祭品,所以他們把糯米扔在竹筒裏,怕被魚吃掉。後來逐漸用稻葉包裹的米代替竹筒。
4.喝雄黃酒
這種習俗在長江流域的人們中非常流行。
5、旅行百病
這種習俗盛行於貴州的端午節。
佩戴香囊:端午期間兒童佩戴香囊,不僅有辟邪驅疫的意思,正面還有點綴的樣式。香囊內含朱砂、雄黃、香藥,用絹布包裹,香氣四溢,再用五色絲線系成壹條繩,做成壹串形狀各異,各種精致,引人註目。
端午節吃什麽?
1,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由來已久,並且盛行壹時。如今,端午節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而且粽子的種類和做法都不壹樣,口味也不壹樣。南方粽子以蘇州、寧波、嘉興等地最為著名,餡料多為豆沙、火腿、臘肉、棗泥。北方粽子以棗粽子為代表,常見的餡料有棗和果脯。
2、鰻魚
端午節不僅是吃粽子的時候,也是壹年中鱔魚肉最嫩最有營養的時候,所以有“端午節鱔魚爭人參”的俗語。黃鱔因其口感軟滑,壹直是頗受歡迎的壹類淡水水產品,尤其是兒童和老年人,是很好的滋補品。黃鱔性溫味甘,入肝、脾、腎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散結、溫陽健脾、益精止血、滋補肝腎、祛風通絡等功效。
但是,需要提醒的是,現在必須將鰻魚宰殺煮熟。鰻魚中的組氨酸含量較多,死後鰻魚中的組氨酸會轉化為有毒物質,所以加工的鰻魚必須是活的。用開水燙過的黃鱔可以洗掉外面的黏膜,煮出來的湯可以減少腥味。
3.茶葉蛋
江西南昌有端午節煮茶葉蛋、鹹蛋的習俗。當地人還把雞蛋、鴨蛋、鵝蛋染成紅色,裝在五顏六色的網兜裏,掛在脖子上,希望孩子們平安幸福。
4.大蒜雞蛋
河南、浙江等地的農村,端午節要吃蒜蛋。大蒜和雞蛋壹起吃,做早餐。有的地方煮蒜蛋的時候放幾片艾葉。早餐吃大蒜、雞蛋和煎包,據說可以避免“五毒”。
5.做蛋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的盛大節日。這壹天最有代表性的食物是香餅。打糕就是把艾蒿和糯米放在壹個單木鑿成的大木槽裏,用長柄木杵敲打。這種食物具有民族特色,能增添節日氣氛。
6、炸堆
炸樁,又稱麻球、麻球等。由面粉、糯米粉或紅薯粉和白糖制成糊狀,並在油鍋中油炸。它們很有嚼勁,特別甜。
福建晉江家家戶戶端午節都要吃炒樁。相傳古代閩南端午節前後是雨季,人們說上帝破了壹個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炸堆,雨停了。
之後人們就說補天了,這種飲食習俗壹直流傳至今。
7.艾沫莫
端午節吃艾葉可以殺菌驅蟲,對多種細菌和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所以很多地方把米粉或面粉發酵,和艾蒿壹起蒸著吃,吃起來又甜又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