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萬聖節的初三作文700字

萬聖節的初三作文700字

萬聖節的初三作文700字(1)

在每年的10月31日裏就是——萬聖節了。“萬聖節”又稱為“鬼節”讓人聽上去都會有壹種“毛骨悚然”的感覺。是英語世界的傳統節日,主要流行於北美、不列顛群島、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新西蘭。

萬聖夜的主題是鬼怪、嚇人,以及與死亡、魔法、怪物有關的事物。通常與萬聖夜扯上關系的事物有鬼魂、食屍鬼、巫婆、蝙蝠、黑貓、貓頭鷹、精靈、僵屍、骷髏和惡魔等,還有虛構人物如吸血鬼和科學怪人。

聽說在萬聖節的那壹天裏,當晚小孩就會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顏六色的化妝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挨家挨戶地收集糖果。萬聖夜的主要活動是“不給糖就搗亂”。小孩裝扮成各種恐怖樣子,逐門逐戶按響鄰居的門鈴,大叫:“不請客就搗亂”,主人家(可能同樣穿著恐怖服裝)便會拿出壹些糖果、巧克力或是小禮物。部分家庭甚至使用聲音特效和制煙機器營造恐怖氣氛。小孩壹晚取得的糖果往往以袋計算,整袋整袋的搬回家。

不但是如此,還有那南瓜,看起來好可愛、好漂亮。

南瓜是橘黃色的,所以橘黃色也成了傳統的萬聖節顏色。用南瓜雕制南瓜燈也是壹個萬聖節傳統,其歷史也可追溯到愛爾蘭。傳說有壹個名叫傑克的人非常吝嗇,因而死後不能進入天堂,而且因為他取笑魔鬼也不能進入地獄,所以,他只能提著燈籠四處遊蕩,直到審判日那天。於是,傑克和南瓜燈便成了被詛咒的遊魂的象征。人們為了在萬聖節前夜嚇走這些遊魂,便用蕪菁、甜菜或馬鈴薯雕刻成可怕的面孔來代表提著燈籠的傑克。愛爾蘭人遷到美國後,便開始用南瓜來進行雕刻,因為在美國秋天的時候南瓜比蕪菁更充足。現在,如果在萬聖節的晚上人們在窗戶上掛上南瓜燈就表明那些穿著萬聖節服裝的人可以來敲門搗鬼要糖果。在南瓜燈裏,往往人們會將蠟燭或是壹些糖果放進去。

這些就是萬聖節的壹些活動,也是孩子們喜歡的節日,有挨家挨戶收集糖果的孩子們、扮鬼搞惡作劇、還有那南瓜。有這些的搭配***同構成“萬聖節”的豐富多彩。

萬聖節的初三作文700字(2)

今天是西方傳統的節日——萬聖節,今天老師要為我們舉行壹場別開生面的“糖果聯歡會”,讓我們也瘋狂壹回。大家興奮不已,早早地就來到童星作文樂園,準備盡情狂歡。

快走到教室了,我卻聽不到往日的吵鬧聲。咦!今天怎麽這麽安靜?難道已經開始上課了?我加快了步伐,走進教室。壹看,哇!頓時,我像被點了穴似的定住了:楊老師的手上竟拿著壹大袋糖果和兩根超大棒幫糖,多誘人阿!大家的眼睛都直地盯著糖果,哪裏還有閑功夫說話呢?

好半天我才回過神來,趕緊走到座位上坐下。看看同學們都到齊了,楊老師轉身在黑板上寫下了三個大字“搶糖果”。“哇!搶糖果比賽啰……”教室裏頓時沸騰起來。

全班同學要進行五輪比賽,采取淘汰制,每位同學都有參加的機會,勝出者才有資格進入下壹輪比賽。通過五輪淘汰後的最後勝利者將獲得壹個大蛋糕和壹根特大棒棒糖,輸家也能得到壹根小面具棒棒糖。我可是個大饞貓,最喜歡吃糖了,真恨不得把兩根特大棒棒糖都收入囊中。

可是事情並不如我想象的那樣簡單。在第壹輪比賽中,我和李劍鋒對決。第壹個回合,李劍鋒的速度奇快,我還沒反應過來,他就把糖果搶走了。我很不服氣,準備在第二個回合把局面挽回。比賽開始了,我加快了速度,飛快地往前沖去,哈,李劍鋒終於被我摔在了後面。可就在我快要拿到糖果時,壹只手突然伸了過來把糖果搶走了。哎,眼看就要到手的糖果竟然又成了李劍鋒的囊中之物,真是倒黴!我被淘汰出局了,“特大棒棒糖,拜拜啰!”

這時,我的好夥伴張才洵智在第壹輪比賽中勝出了,我為他感到高興,剛才失落的情緒也壹掃而光。我把希望寄托在了張才洵智的身上,希望他進入決賽,贏得許多的糖果,我也好與他分享。

第二輪比賽開始了,我站在張才洵智身旁為他加油。張才洵智也不時地挽著衣袖,好像在為自己打氣。可是……也許是對手太強,也許是他太過緊張,比賽結果,小張大失水準,竟然被打下了擂臺。哎,失望的情緒再壹次籠罩了我。只有李劍鋒笑到了最後,獲得“搶糖冠軍”,當然,他也得到了那根我最想要的特大棒棒糖。

不過,老師並沒有讓我們繼續失望,分給我們每人壹根棒棒糖,教室裏頓時又歡騰起來,大家高興地笑啊、鬧啊……我們的歡聲笑語飛出了教室,飛上了天空。這真是壹個瘋狂的萬聖節!

萬聖節的初三作文700字(3)

萬聖節這天夜裏是壹年中最“鬧鬼”的時候,各種妖魔鬼怪、海盜、外星來客和巫婆 們紛紛出動。在基督紀元以前,凱爾特人在夏末舉行儀式感激上蒼和太陽的恩惠。當時的占蔔者點燃並施巫術以驅趕據說在四周遊蕩的妖魔鬼怪。後來羅馬人用果仁和蘋果來慶祝的豐收節與凱爾特人的10月31日融合了。

在中世紀,人們穿上動物造型的服飾、戴上可怕的面具是想在萬聖節前夜驅趕黑夜中的鬼怪。盡管後來基督教代替了凱爾特和羅馬的宗教活動,早期的習俗還是保留下來了。現在,孩子們帶著開玩笑的心理穿戴上各種服飾和面具參加萬聖夜舞會,這些舞會四周的墻上往往懸掛著用紙糊的巫婆、黑貓、鬼怪和屍骨,窗前和門口則吊著齜牙咧嘴或是面目可憎的南瓜燈籠。壹群群裝扮成妖魔鬼怪的孩子手提“傑克燈”,跑到鄰居家門前,威嚇般地喊著:“要惡作劇還是給款待”、“給錢還是給吃的”。如果大人不用糖果、零錢款待他們,那些調皮的孩子就說到做到:好,妳不款待,我就捉弄妳。他們有時把人家的門把手塗上肥皂,有時把別人的貓塗上顏色。

這些小惡作劇常令大人啼笑皆非。當然,大多數人家都非常樂於款待這些天真爛漫的小客人。所以萬聖節前夜的孩子們總是肚子塞得飽飽的,口袋裝得滿滿的。萬聖節的壹個有趣內容是“Trick or爐reat(不給糖就搗亂 )”,這習俗卻並非源自愛爾蘭,而是始於公元九世紀的歐洲基督教會。那時的11月2日,被基督徒們稱為 “ALL SOULS DAY”(萬靈之日)。在這壹天,信徒們跋涉於僻壤鄉間,挨村挨戶乞討用面粉及葡萄幹制成的“靈魂之餅”。據說捐贈糕餅的人家都相信教會僧人的祈禱,期待由此得到上帝的佑護,讓死去的親人早日進入天堂。這種挨家乞討的傳統傳至當今竟演變成了孩子們提著南瓜燈籠挨家討糖吃的遊戲。

見面時,打扮成鬼精靈模樣的孩子們千篇壹律地都要發出“不請客就要搗亂(不給糖就搗蛋)”的威脅,而主人自然不敢怠慢,忙聲說“請吃!請吃!”同時把糖果放進孩子們隨身攜帶的大口袋裏。還有壹種習俗,就是每家都要在門口放很多南瓜燈,如果不請客(不給糖) ,孩子們就踩爛他壹個南瓜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