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創設情境,激發興趣的引入。
上課前,我把姚明的照片拿出來,問學生:“妳們認識他嗎?”學生們都說:“是的,他是壹名籃球運動員,而且他很高。”“有多高?”學生猜:“2米多。”電腦顯示出姚明的身高後,學生們很感興趣,大聲讀出了姚明的身高。然後我把小女孩的照片給大家看,同學們看到她比姚明矮很多。然後我給同學們介紹,小姑娘身高1.28cm,問:“這怎麽說呢?”然後讓學生簡單介紹壹下自己。最後,讓學生用手畫出1 m和1 cm的長度,並談論它們之間的關系。壹方面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消除了他們公開課的緊張感;另壹方面,復習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為探索新知識鋪平了道路。“學生都有身高,我手裏的鉛筆也有長度。今天我們將學習鉛筆在壹起有多長。”這麽簡單的壹句話,介紹新課,板書題目。創設這樣的場景,讓學生明白今天的學習內容與鉛筆的長短有關,激發學生探索新知識的熱情,把學習用品帶進課堂,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2)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具體來說,理解新知識可以分為三個步驟:
1,知道分米
(1)估算:老師拿出壹支10 cm長的鉛筆,學生拿出壹支和老師鉛筆壹樣長的棍子。先讓學生估算老師鉛筆的長度,充分讓學生說說估算的結果和方法。估計有壹部分是憑感覺估計的;有的是按照壹只柞蠶的長度重新估算的;有些是根據食指的寬度估算的。老師肯定地說,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是壹個好方法。本次設計的目的是通過給學生命名來介紹估算的方法,讓其他學生了解和學習他的方法,明白估算也是有依據的,不是隨機估算,真正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
(2)測量:讓學生拿出尺子測量鉛筆的長度,測量前提醒學生:“測量前要註意什麽?”因為初壹的基礎,有同學指出:不能把尺子傾斜;另壹個學生補充道:鉛筆壹端對準0刻度,看另壹端對準刻度多少,讀成幾厘米。然後讓學生正確測量棍子的長度。在這裏,我們最初的設計是指定學生在展覽平臺前實際測量。後來我們討論,展示臺上展示的尺子放大了,可能會影響學生對1分米的感知。所以這節課我們沒有安排操作的演示。等值為10 cm後,老師問:“關於10 cm我還能說什麽?”讓老師高興的是,居然有兩個學生知道:“10 cm也可以說是1分米和100 mm”老師順手告訴學生“10 cm的長度也可以用分米表示,用字母dm表示。”
(3)比較:感知1分米的長度,讓學生找出尺子上從哪裏到哪裏的長度是1分米。學生的1分米可能不是從0刻度開始的。老師指導:不管從哪裏開始,只要是10 cm,就是1分米,所以學生可以畫出1分米=10 cm,也可以寫成1dm=250px。然後和學生玩壹個遊戲,其中手勢大於1分米。在玩的過程中,同學們知道1分米有多長,興趣濃厚。
(4)說:哪些物體的長度接近1分米。當學生不能輕易說出壹個長度接近1分米的物體的名字時,可以引導他們去尋找。比如學生手掌的長度。
(5)練習:讓學生用尺子量出課桌桌子的長度,老師用米尺量出(60 cm長)。比較:誰測得最準?讓學生明白60厘米大約是6分米。
(6)討論:最後,引導同桌學習討論米與分米的關系,讓兩人或四人壹組在1米長的米尺上找出幾個1分米,並數壹數。通過尋找、計數、討論的活動,同學們了解到1米有10分米,甚至有同學直接得出結論:1米= 10分米。討論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到別人的思維方法和過程,從而改變自己單壹的認知方式,在相互的論證、補充和交流中找到正確的答案。
2.建立1mm的表示法。
(1)測量前估算:讓學生在測量前估算鉛筆的長度。當學生發現測量結果不是整厘米時,引導他們準確說出它是多少厘米,並詢問每個單元格有多長。可能有同學知道1每個單元格的長度是1mm,我就及時贊壹下。同時我會告訴全班同學,為了測量更準確,我們可以用毫米來表示,小於厘米的,用字母mm,1mm也可以寫成1mm。讓學生找出尺子上的1mm,用筆尖給同桌看。
(2)先數數再討論:讓學生觀察尺子,數數:1 cm中間有多少個正方形?讓學生再次思考和討論:1厘米是多少毫米?然後用多媒體課件模擬的放大鏡放大直尺,讓學生清楚地看到1cm中間有10mm的10個正方形,引導學生說出1cm = 10mm,即1dm=10mm。
(3)先來比較壹下:讓學生估算壹下光盤的厚度(約1mm),用尺子量出來的是1mm。和同學們玩壹個遊戲,這裏手勢比例是1mm。教師借助光盤啟發學生表達1mm,讓學生體驗1mm的長度。然後讓學生在自己身上或周圍尋找壹個長度為1 mm的物體。令人驚訝的是,同學們列舉了壹大堆,比如針腳的厚度,扇葉的厚度。看來同學們對1mm的空間感還是不錯的。這樣,毫米就和這些熟悉的物體聯系在壹起了,毫米這樣壹個抽象的長度單位就變得具體了。
(4)測前討論:先討論:幫助調皮的人讀出鉛筆的長度,大於6厘米3格,即6厘米3毫米;引導學生理解6 cm 3 mm,即63 mm,為後續學習將合數改寫為單數打下基礎。在學生們清除了閱讀中的障礙後,他們大膽地讓學生們再次測量他們鉛筆的長度,從而更準確地閱讀。
3.階段總結:引導學生系統梳理所學長度單位。
這樣,利用學生已有的測量經驗,以活動為主線,設計了評價和測量兩個活動,充分調動了多種感官,讓學生在情境中產生懷疑,用激情激發興趣,真正實現了數學易學有趣。此時的數學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識,而是充滿了魅力和靈性,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數學教學帶給學生的不是知識的灌輸,而是探索的魅力,發現的喜悅和無盡的求知欲。
(3)鞏固反饋,擴大應用。
實踐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在這裏,我在壹個場景中設計了兩個不同級別的練習:
1,根據小動物的身高,選擇合適的單位。長頸鹿、小狗、螞蟻的身高容易讓學生讀對,但熊貓的身高有爭議。有人說熊貓大概7厘米高,有人說熊貓大概7厘米高。似乎學生對熊貓的認知僅限於電視畫面。我馬上示意熊貓的高度,同學們表示同意:7米左右。再次證明了學生的直覺感知是非常重要的。
2.說:關於這些小動物的身高,妳還能說些什麽?這道題的安排主要是考察學生是否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系。因為這個問題結合具體情況,學生很容易解決。
3.畫壹張圖:我是這樣設計的:用課件動畫演示壹段30 mm (3 cm)長的線段。學生們從剩下的兩幅畫中選擇壹幅畫。由於學生沒有帶任何練習本和書本,我安排他們課後畫畫。
(四)課堂小結,拓展運用。
課堂總結是對本節課所學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問學生:妳從這節課上學到了什麽?妳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妳認為誰表演得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