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適時安排出耳期黑木耳子實體生長溫度在10~25℃之間,屬中低溫型。溫度超過30℃,子實體易自溶腐爛;溫度低於10℃,子實體生長緩慢或停止生長。所以子實體生長期應選擇氣溫在10~25℃範圍之內。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壹年可安排春、秋兩茬生產。東北地區春茬應在6月末結束,秋茬則在9月末采完。要合理安排時間,栽培袋盡量不要越冬,越冬壹方面增加管理成本,另壹方面雜菌汙染相對嚴重,增加了管理難度。(2)合理選擇培養料、栽培袋黑木耳為木腐菌,各種農副產品的下腳料均可用於栽培黑木耳。我國林木資源豐富,利用硬雜木木屑為主料,其配方:硬雜木(闊葉)木屑86.5%,麥麩或米糠10%,豆餅粉2%,生石灰0.5%,石膏粉1%;由於降低了麥麩含量,提高了培養料的pH,從而抑制了黴菌生長。林區的不成材枝丫、樹頭、舊黑木耳木段經粉碎均可用於栽培。栽培袋應選用17厘米 ×33厘米的聚丙烯折角塑料袋,其抗拉力強,不易破損。高度可適當加長,但大袋易發燒,小袋產量低。(3)選擇優質、抗雜菌種目前在我國表現較好的品種有東北的長白7號、延農11號、延農2000號、黑29等;還有華農793、永嘉1號、Au1號、Au 5號等優良菌種。栽培戶可根據情況科學選擇菌種,但菌種必須抗雜、耐堿、優質高產。(4)裝筐滅菌栽培袋必須裝入特制的滅菌筐內滅菌,並且應準備足夠的筐數,總筐數起碼是每次滅菌筐數的2~3倍,滅菌時間必須達到要求的時間,否則易發生滅菌不徹底導致雜菌汙染。(5)暗光養菌、巧控溫度春茬耳為了提前出耳,應采用室內集中養菌、室外出耳的辦法。養菌室內應具備增溫、保濕、通風的條件。養菌應處於完全黑暗的條件下,以免光線射入抑制菌絲的生長或過早形成子實體。養菌前期防低溫,此期料溫低於室溫,室內應保持25~28℃,以便菌絲迅速吃料、定植蔓延,減少雜菌汙染;中、後期防高溫,養菌進入15天後,袋內溫度高於室內溫度,此時溫度控制在23~24℃之間為宜,以免料溫過高產生燒菌現象,並應適當通風,保證適宜的空氣相對濕度。(6)選好場地,定向誘導出耳春耳應選擇背風向陽,秋耳則選通風良好的地塊,為使耳片整潔,我們用消毒過的廢舊塑料編織袋片鋪於床面,上面倒立擺袋出耳,對防止耳片有雜質,效果十分理想。也可以采用床面鋪農膜打眼後在打眼處擺放菌袋的方法,從而提高了其商品價值。菌袋發好菌後,不經見光誘導,直接劃口擺袋,出耳既整齊產量又高。(7)科學管理,幹濕交替出耳管理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產量的高低和品質的優劣,此時氣溫以10~25℃,耳床濕度80%~90%為宜,耳片沒有達到1厘米以上時,禁止向耳袋直接澆水,應向草簾噴霧狀水保持濕度,以免感染雜菌。當耳片達1厘米以上時,應加大噴水量,並加強通風,促進耳片迅速生長。澆水3~4天後,停止噴水3天左右,讓耳片幹燥,菌絲恢復生長,增強後勁。做到“幹長菌絲,濕長木耳”,這樣幹幹濕濕、幹濕交替有利於耳片的生長。切忌不幹不濕,否則耳片發紅、爛耳。後期給予壹定的散射光,可促進耳片肥厚、黑亮,提高商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