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根據《黃帝內經》養生理論,四季怎麽吃?!

根據《黃帝內經》養生理論,四季怎麽吃?!

中醫對飲食營養的認識由來已久。早在2000年前就有食醫的記載,“五味五谷五藥,以養其病”。《黃帝內經》在食療養生方面有明確的治療原則。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醫書《五十二病方》記載了大量入藥的食物,《神農本草經》記載了約50種藥膳。《傷寒論》中的食療內容也非常豐富,其中當歸生姜羊肉湯、豬皮湯至今仍是臨床常用。唐代孫思邈的《備急方》是現存最早的食療專著,列出了壹篇食療專著。孟鄂著有《食療本草》壹書,收集了200多種藥膳,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食療專著。宋代陳至的《養老供養父母書》對奶的餵養和養育做了詳細的說明。元代胡思慧寫了《飲食》,是我國第壹部營養學專著。直到今天,它在飲食搭配、合理飲食以及壹些慢性疾病的治療方面仍然具有指導意義。明清時期,食療本草進壹步發展,有的還從營養學角度闡述了食物的營養價值和治療價值。現代對營養成分的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特別是食物的分子量化和熱量的計算,為古老的中醫營養學註入了現代科學內容。

水谷精微是膳食營養的主要來源。

水谷精微,也稱谷氣、食氣,指各種膳食提供的精微物質,是膳食營養的主要來源。正如《醫者必讀》所言:“壹有此身,便賦以谷氣,谷氣入胃,瀉陳於六腑而得氣,和五臟而生血,人力資源以為生者也。”《千金要方》說:“心安之本必是食,不知食者不足以存。”可見,飲食是滋養人體,維持人的生命的基本物質。

關於飲食在人體內的代謝過程,蘇文的經絡學說有更詳細的論述:“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殷琦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陰擅脈。脈氣流過,經絡氣歸肺,肺面對百脈,精氣失於皮毛。發脈合精,行氣於宅。府靈明,留三藏,氣重。”指出了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分布過程,即食物經胃吸收分解後,轉化為水谷精。通過脾的“散精”,水谷的精氣分布到五臟、筋、經、皮毛,從而滋養臟腑組織。其中“飲入胃,遊過精,敗於脾。”脾氣散精,升至肺,通水道,降至膀胱;水的本質是四織物,五經脈並行,四時五時陰陽相合。扇它是正常的。“它指出了飲用水在人體內的代謝過程,即飲用水進入胃腑,並通過脾的散精功能潛移默化地運輸到肺。通過肺面向脈的功能,將飲水釋放出來滋潤全身,並輸送到沈澱以下的膀胱,使飲水精細地分布在全身,全面滋養人體。

氣血津液是飲食營養的基本物質。

飲食進入人體,經胃、脾消化吸收後,轉化為水谷精,水谷精又進壹步轉化為氣血、精氣、津液等營養物質,滋養人體,使生命活動得以延續。因此,氣血、精氣和津液是發揮營養作用的基本物質。

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氣的營養功能主要是指其為人體臟腑功能活動提供營養的功能。“若以霧灌之,謂之氣”(靈樞厥氣),能溫養肌肉、筋骨、皮膚、肌膚。

血液也來自水谷精微,它來自中焦的脾胃。“中焦收氣取汁,變紅為血”(靈樞厥氣)。《難經》將血液的功能概括為“血主養”,即在脈象的“郁滯之氣”作用下,血液在經絡和經脈中循環,通過經絡系統將營養物質輸送到全身的各個器官和組織,從而使身體健康。就是因為進進出出的風風雨雨,就是因為這個。"(《金匱要略·鉤玄》),所以血液是滋養人體不可缺少的物質,同時血液又是精神活動的物質基礎。

精氣也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精分為先天精和後天精。先天之精是先天生殖之精,後天之精是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精子是胚胎形成和發育的物質基礎。人出生後,依靠精子的滋養來維持人體的生長發育。腎藏精,精生髓,腦為髓之海。腎主骨,齒為骨。所以,腎精充足,腦髓就會充足,骨髓就會飽滿,骨骼就會得到骨髓的滋養,強健敏捷。當牙齒得到牙髓的滋養時,它們會變得堅固而有光澤。

靈樞絕氣說:“谷氣充盈,腦髓入骨,骨屈伸,益腦潤澤。”可見,津液是壹種正常的液體,具有滋養、滋補的作用。其中液清稀,液濁稠。津液是相對流動的,主要分布在皮膚、肌肉、竅等部位,能滲透到靜脈,滋潤全身;液體流動性小,主要在關節、臟器、腦髓等部位滋養臟器和組織。

四氣五味是膳食營養的基本屬性。

中醫營養學認為食物也有四氣五味,四氣五味理論不僅是用藥的基礎,也是飲食養生和食療的重要依據。

1.四氣又稱四性,即寒、熱、溫、涼。其中寒涼、熱暖各有其* * *特點,只是程度不同。溫度僅次於熱,涼爽僅次於冷。寒、熱、溫、涼是相對於疾病的寒熱而言的。《蘇文至真大論》雲:“冷者熱,熱者冷。”這是治療藥物的壹大方法,也是選擇食物的重要依據。從常見的食物來看,平菜最多,其次是溫菜和冷菜。溫性食物,如生姜、韭菜、辣椒、羊肉、狗肉、雞肉、桂圓、橘子等,具有溫經壯陽、活血通絡、散寒補虛的作用。寒涼食物具有滋陰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作用,適用於熱證,如西瓜、白菜、冬瓜、蘿蔔、苦瓜、絲瓜、梨、綠豆等。

2.五味是指酸、苦、甜、辛、鹹五種不同的味道。中醫認為,五味入胃,分離五臟,從而滋養五臟,使其功能正常。不同的食物對臟腑有不同的選擇性。比如靈樞五味說,“五味各行其道,谷味酸,肝先行。谷味苦,先修心。谷味甘,先去脾。顧維新,先取肺。谷鹹,先去腎。”這種五味的劃分,不僅適用於五谷,也適用於五果、五畜、五菜、五色,這是中醫膳食營養的理論基礎。食物中五味的不同,作為藥物的作用也不同,所以從五味的角度來考察食物的功效是壹個重要的方面。如《蘇文誌珍大論》所指出的,“甘甜滲陽,酸苦溢陰,鹹溢陰,淡味滲陽。”這就把功能不同的五味按照陰陽屬性的不同分為兩類,即辛、甜、淡味屬陽;酸、苦、鹹味屬陰。《蘇文·藏氣時論》中說:“苦有甘有苦,各有所長,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四時五時藏,病以五味宜。”這裏進壹步明確,由於五味的不同,有散、收、緩等功效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