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為什麽農歷2月初2要吃芥菜飯?

為什麽農歷2月初2要吃芥菜飯?

湖北習俗——農歷二月二吃芥菜飯

農歷二月二吃芥菜飯是溫州民間廣為流傳的習俗,並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舊時,老百姓生活貧困,衛生意識淡薄,再加上缺醫少藥,皮膚病(如疥瘡)患者多,且易傳染。芥菜含有大量的葉綠素及維生素C,經常食用富含葉綠素及維生素C的蔬菜,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增強抵抗力,對人的皮膚有好處。故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

據說,這個習俗還有壹段有趣的傳說。壹天,乾隆皇帝微服察訪民情,到浙南壹農戶家中,發現壹名飽讀詩書的青年張某因家境貧困,無法進京赴考,只得在家苦讀詩書。張某熱情好客,請乾隆皇帝吃頓便飯。正當準備做飯時,張某發現米缸裏的米不夠吃,又沒菜肴。張某臨機壹動,計上心來。叫其妻先準備開火,自己從後門出去到菜園裏剝來壹把碧綠幼嫩的芥菜,加點佐料,煮成壹鍋綠中夾白的芥菜飯。乾隆皇帝平時吃慣了山珍海味,生猛海鮮,且時至晌午,早已饑腸轆轆,壹聞到這芳香撲鼻的芥菜飯,食欲大增,吃得津津有味,並贊不絕口,連問這綠裏夾白的飯是怎麽做的。張妻答道:“這叫芥菜飯,吃了不會生疥瘡。”

這天,剛巧是農歷二月初二,二月二吃芥菜飯的習俗便從此傳了下來。

另外

二月二日吃豬頭

農歷二月二日,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民間習俗春龍節來到,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 家裏便點燈燒香、上供,叫“引田龍”。這壹天家家戶戶要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吃豬頭肉,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雲布雨、五谷豐登,以示吉慶。為什麽在“二月二”要吃豬頭肉呢?

古代豬頭是祭奠祖先,供奉上天的供品。北方人在“二月二”龍 擡頭之日,家家戶戶煮豬頭,是因為初壹、十五都過完啦,“二月二 ”是春節中最後壹個節日。壹般農戶人家辛辛苦苦忙了壹年,到臘月 23日過小年時殺豬宰羊,正月壹過,臘月殺的豬肉基本上吃光了, 最後剩下壹個豬頭,就只能留在二月二吃了。

“二月二”龍擡頭,大地萬物開始復蘇,壹切動植物都開始擡頭 ,壹年要開壹個好頭,迎來風調雨順。龍王是管降雨的,他上到天宮 ,農民要把最好的祭品供上給龍王吃。用豬頭當供品祭奠祖先,供奉 上天,看來是有說道的。

宋代的“仇池筆記”中曾記錄了壹個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後 ,甚感腹饑,於是闖入壹鄉村小廟,卻遇上了壹個喝得醉熏熏的和尚 ,王中令大怒,欲斬之,哪知和尚全無懼色,王中令很奇怪,轉而向 他討食,不多時和尚獻上了壹盤“蒸豬頭”並為此賦詩曰:“嘴長毛 短淺含膘,久向山中食藥苗。蒸時已將蕉葉裹,熟時兼用杏槳澆。紅 鮮雅稱金盤汀,熟軟真堪玉箸挑。若毛根來比並,氈根自合吃藤條” 王中令吃著美饌蒸豬頭,聽著風趣別致的“豬頭詩”甚是高興,於是 封那和尚為“紫衣法師”。俗語還說:“哪有提著豬頭找不著廟門的 ”這其中道理更是不言而喻。人若懷才不遇,不必氣餒,早晚必會找 到能夠理解妳,而又肯接受妳的人。看起來“二月二”吃豬頭是古代 留下的傳統,是吉祥兆頭的標誌。

那麽現在“二月二”豬頭肉又怎麽吃呢?想著宋朝王中令吃到的 那盆和尚端出的蒸豬頭,品著豬頭詩,那番景象已經是歷史。現如今 由北京金三元酒家發明的“扒豬臉”,就不壹般了。他們把豬頭肉給 予了最高的待遇,載上了時代最時髦的稱呼,並獲中國菜肴首例專利 。

“扒豬臉”經過選料、清洗、噴烤、洗泡、醬制等十二道大關卡 的標準化生產,歷經十多個小時的修煉,才能端上餐桌。吃金三元的 “扒豬臉”有三種,壹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醬汁吃;三是卷煎餅吃 。每壹種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二月二”吃現代“扒豬臉”,回味 五千年的餐飲歷史,該會是壹種當代與歷史交融的完美體現。“扒豬 臉”肥而不膩、肉骨分離、糯香可口,給現代人帶來了美容、健腦的 效果。更為可喜的是當代的高科技和市場的結合讓消費者不用到飯店 ,坐在家裏就可嘗到美味的“扒豬臉”。這正是:二月二,春龍節, 龍的傳人過龍節,龍節要吃豬頭肉。

二月二。農歷二月初二,邯鄲有“二月二,龍擡頭,大囤滿,小囤流”的說法,按照二十四節氣,過了二月二就快到驚蟄了。土地解凍,天空開始打雷,地裏各種昆蟲也開始出來活動。因為蛇是“百蟲之首”,所以說,“龍擡頭”是昆蟲開始活動的同義語,又因為民間傳說龍王是玉皇大帝的“掌雨官”,管著人間風雨旱澇,所以人們祈望神龍賜福人間風調雨順。 邯鄲鄉間過二月二不犁地、不耙地,怕犁斷或耙著“龍頭”,即剛結束冬眠開始活動的蛇。在民俗飲食方面,過二月二要吃面條,意為挑龍頭。邯鄲壹帶還有“二月二,刮大風,拾幹柴,攤煎餅”的民謠。攤煎餅,有煎烤死各種害蟲祈盼豐收的意思。

二月二乞巧節

每逢農歷二月初二,磁州附近山村有姑娘們過乞巧節的習俗。這壹天,姑娘們可自由結伴,穿上好衣裳,帶好小米、白面、油、鹽及鍋、碗、盆、勺等工具,壹起上山野餐,這就是磁州古時流傳下來的"姑娘二月二吃乞巧飯"習俗。姑娘們上山後,找壹野餐的合適地點,然後壘竈、安鍋、煮飯,燜小米飯、包水餃、熬米粥均可。飯煮好後,姑娘們還需到山坡的灌木叢裏摘回壹種野生植物的紅色圪針尖兒,然後就或五、六人或十幾人合圍坐在野餐鍋邊,進行乞巧儀式。乞巧 儀式很有韻味,合夥而來的姑娘們每壹個人都必須進行,大家用布遮好某壹個姑娘的眼睛,讓她把七個圪針尖兒丟在飯鍋裏,再讓她用筷子在鍋中攪三攪,然手用筷子夾起飯吃,只能吃七口,每人均如此進行,每人夾飯吃前都要補足七個圪針尖兒,以示公平。在這種儀式中,凡是能夠吃到圪針尖兒的姑娘,就成為巧姐或巧妹,會備受村裏人的贊賞,上門求親的人就多。當乞巧儀式結束後,姑娘們才開始正式的野蠶和壹天的娛樂。

二月二龍擡頭

民間傳說,每逢農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擡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 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每當春龍節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裏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這壹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雲布雨,五谷豐登",以示吉慶。

春龍節的來源,在我國北方民間流傳著這樣壹個神話故事。說,武則天當上皇帝,惹惱了玉皇大帝,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龍王聽著民間人家的哭聲,看著餓死人的慘景,擔心人間生路斷絕,便違抗玉帝的旨意,為人間降了壹次雨。玉帝得知,把龍王打下凡間,壓在壹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

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

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們正在翻曬玉米種子時,想到這玉米就像金豆,炒壹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就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子裏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龍王擡頭壹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聲向玉帝喊到:"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壹看人間家家戶戶院裏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從此,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初二這壹天,人們就爆玉米花吃。

其實,在農歷二月以後,"雨水"節氣來臨,冬季的少雨現象結束,降雨量將逐漸增多起來,這本來就是華北季風氣候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