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臘八粥習俗的起源與變遷

臘八粥習俗的起源與變遷

臘八粥習俗的由來與變遷臘八節,又稱臘八節、王侯拉節或佛道節,最初是古代慶祝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竈神、井神)的祭祀儀式,後演變為紀念釋迦牟尼佛道的宗教節日。夏朝稱拉日為“甲平”,商朝稱“青絲”,周朝稱“大蠟”。因為它在十二月舉行,所以被稱為臘月,臘祭被稱為臘月。先秦時期的臘月是立冬至日後的第三天,南北朝時期固定在臘月八。

臘八節的起源和傳說

《說文》載:“至日冬後三日,臘祭百神將守。”可見,至日入冬後的第三個駐防日是臘月。後來由於佛教的介入,臘月改為十二月初八,從此成為壹種習俗。

為什麽壹年的結束被稱為“拉”?有三層含義:壹是“拉者,葉傑”,意為新舊交替(《隋書禮記》有記載);二是“獵蠟者共獵”,意思是在野外狩獵可以讓動物祭祀祖先和神靈。“蠟”來源於“肉”,意為“冬祭”用肉;三曰“臘,追疫迎春”,(《荊楚歲》)。臘八節又稱“佛教開悟節”、“開悟會”。其實可以說十二月初八是臘八節的由來。相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在深山修行,靜坐六年。他太餓了,所以他想放棄這種痛苦。他碰巧遇到壹個牧羊女,給了他乳糜。他吃完後盤腿坐在菩提樹下,於十二月初八成佛,並開始了“佛道節”紀念它。中國的信徒都很虔誠,所以和“臘日”合並形成了“臘八節”,還舉行了隆重的儀式。

臘八節,人們大多喝臘八粥。關於喝臘八粥的起源,有很多故事。

另壹方面,在西晉,有壹個非常懶惰的年輕人,他總是遊手好閑,什麽也不吃。他的新娘子多次勸他無效。然而到了年底十二月初八,他家已經不做飯了,小夥子餓了。他把家裏的米缸、面袋、鍋碗瓢盆都找了壹遍,把吃剩的粉和可食用的下腳料洗幹凈放進鍋裏,煮了壹碗糊狀的粥喝。從那以後,他就喝了它。當地人借此機會教育孩子每到臘八就煮粥喝,既表示在臘八這壹天不會忘記祖先勤儉節約的美德,也希望神靈帶來豐衣足食的好年景。

另壹方面,嶽飛被奸臣陷害,被扣軍糧。百姓聞訊,家家戶戶送來粥飯,嶽軍拌著吃。這壹天恰好是臘月初八。這壹天過後,人們會煮臘八粥,懷念嶽飛和嶽家軍。宋代最流行喝臘八粥。無論朝廷、官府、寺廟、百姓家中,都爭著煮臘八粥。《武林舊事》說:“十二月八日,廟堂百姓用核桃、松子、奶菇、柿子、栗子作粥,稱為臘八粥。”也叫“五味粥”或“八寶粥”。

也有人說,明太祖朱元璋小時候給財主放羊,經常挨餓。有壹天,他在房間裏發現了壹個老鼠洞,想抓壹只老鼠煮了充饑。他伸手挖到深處,發現裏面有大米、玉米、豆子等老鼠堆積的顆粒。他把這些雜糧煮成壹鍋粥,吃起來很甜。後來當了皇帝,吃膩了山珍海味。這壹天,臘八想起了壹鍋雜糧粥,就命廚師把雜糧煮了吃,取名“臘八粥”。

臘八節飲食習俗

古籍中有很多關於臘祭的記載:“十二月八日是臘月。村民們還打鼓、蓄胡須,作為驅趕疫情的強大力量。”在唐宋時期,這個節日被塗上了壹層佛的色彩。相傳釋迦牟尼成佛前,從未想過要苦行,餓昏了頭。壹個牧羊女用野果拌雜糧,用清泉煮粥救了她。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苦思冥想,終於在12月8日成佛。此後,佛教將這壹天定為“佛道日”,誦經紀念,成為壹個節日。到了明清時期,拜神拜佛取代了祭祖,慶祝豐收,驅除疫災,成為臘八節的主旋律。其節日習俗主要是煮飯、送人、品臘八粥、捧清風伽師。與此同時,許多人從那時起就渴望過春節,忙著殺豬,做豆腐,用膠水做風魚和臘肉,采購年貨。“年”的氛圍逐漸濃厚起來。

臘八粥又稱五味粥、七寶粥、乳糜粥、香粥、佛粥或長壽粥,由各種大米(糯米、大米、玉米、黃米、高粱米、黑米)、各種豆類(蕓豆、紅豆、綠豆、黃豆、豇豆、扁豆)和各種幹果(大棗、栗子)制成。主要是在“佛浴會”上提供給佛教徒和信眾,也分發給親友、善男信女,並施舍給窮人和難民。在這種粥的流傳過程中,各地出現了100多種食譜,顯示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對食物孜孜不倦的追求。

以下是壹些著名的公式:

《雞肋》中記載的食譜寫道:“寧州(今遼寧省富縣)臘月初八,人竟作米粥,並繪以林栗等色,為花鳥,甚至賜遺。”

《武林外傳》記載的食譜:“(杭州)寺院和百姓用核桃、松子、柿子栗子做粥,稱為臘八粥。”

《金瓶梅》中記載的食譜:“(蘇北)粳米有各種榛子、松子、栗子、果仁、李子、白糖粥。”

《明故宮史》記載的食譜:“前幾日(在明故宮)將紅棗搗碎浸泡,至八月初八,加糯米、銀杏、核桃仁、栗子、大米煮粥供佛,煮好的粥分放於屋內、園樹、井竈上。”

《賈青錄》中記載的食譜:“(蘇州)居民用蔬菜和水果煮粥,並與臘八粥混合;或者有僧尼欠債的,叫佛粥。"

《紅樓夢》裏的菜譜:五顏六色的米豆,五種蔬果(紅棗、栗子、花生、蒙藥、芋頭)。

《燕京年譜記》記載的食譜:“(北京)臘八粥用黃米、白米、糯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江豆、棗泥熬制,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