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愛國大臣,是歷史上偉大的愛國詩人。
屈原的正直品格和愛國行為受到當時貴族的排斥和誹謗。他被免職並被流放。他寫了《離騷》、《田文》、《九歌》等著名的詩,這些詩都是憂國憂民的。
公元前278年,楚國戰敗,屈原悲痛欲絕。農歷五月初五,大約62歲的屈原來到汨羅江邊,抱著壹塊石頭投江自盡。
當地群眾知道後,紛紛劃船打撈救援,但壹無所獲。人們擔心水裏的魚蝦會吃掉屈原的屍體,就從家裏拿來飯團,扔到河裏餵魚蝦。
逐漸演變成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端午節也被認為是紀念屈原的節日。
傳奇故事(插圖故事)
(壹)屈原入江
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為了防止屈原的屍體被魚蝦吃掉,居民們把大量用竹葉包裹的大米(粽子)扔進河裏,競相尋找屈原的屍體。
(2)曹娥發現了她父親的屍體
東漢孝女曹娥,因曹福投江而死。14歲那年,她在河邊哭。17天之後,曹福的屍體仍然下落不明。她5月1日投河自盡,5天後兩具屍體合攏漂浮,被村民犧牲。
(3)白蛇傳說
傳說白蛇娘娘為了報答徐賢的恩情,嫁給了她。據說在端午節,白蛇喝了雄黃酒,幾乎呈蛇形。它與《法海白蛇傳》和被洪水淹沒的金山寺壹起,是壹部著名的民間戲劇。
(4)伍子胥逝世紀念日
傳說伍子胥助吳攻楚後,吳王闔閭去世,吳王夫差繼位,大獲全勝。越王鞠堅邀其講和,伍子胥主戰。夫差不聽,卻聽了奸臣的話,給伍子胥自殺。5月5日,他把屍體扔進了河裏。此後,人們在端午節祭祀伍子胥。
第二,相關習俗
端午節又叫中元節,因為過了農歷五月,天氣漸熱,蚊蠅滋生,傳染病易發,所以古人把五月稱為“邪月”或“毒月”。到了端午節,太陽最熱,各種毒都出來了。古人用五種植物——菖蒲、艾草、石榴花、大蒜、山丹——來解毒,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的養生節。
民國成立後,定為“夏節”,又稱“詩人節”,以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端午節被稱為“普節”,因為家家戶戶都掛菖蒲來辟邪。
與端午節相關的習俗如下:
(1)吃粽子
就是因為屈原投河,人們怕屈原的屍體被魚蝦吃掉,所以用竹筒裝米食,扔到河裏。後來演變成用竹籃和竹葉包裹後扔進河裏餵魚蝦。
(2)喝雄黃
端午節後,各種昆蟲開始活躍,瘟疫逐漸增多。雄黃有消除疫病的作用。也正是因為白蛇的故事,喝了雄黃酒後,白蛇幾乎呈蛇狀,所以民間就像有效果壹樣發揮作用,希望能收到辟邪的作用。
(3)掛艾葉、菖蒲和榕樹枝條
端午節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者石榴、大蒜都是有原因的。通常艾葉、榕樹、菖蒲用紅紙紮成壹束,然後插在或掛在門上。因為菖蒲是天上五大吉祥符號之首,象征除了不祥之劍,因為生長季節和形狀被視為“百陰之氣”,葉子呈劍形,可以插在門口辟邪。所以方士稱之為“水劍”,後來習俗引申為“普劍”,可以斬斷萬惡。清代顧鐵青在《賈青錄》中記載“斬蒲為劍,斬彭為鞭,床掛桃梗蒜,皆用以驅鬼”。但晉代《風土誌》中“哀為虎,或剪彩為虎,附哀之葉,妾爭剪之。將來更是菖蒲,或形似人形,或似小劍,名曰蒲劍,以驅邪驅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