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結婚蛋糕是壹種風味獨特的面食,聞名中外。“擡新娘,送新娘,鞠躬,化紅妝。揭開結婚禮盒贈送禮物,壹籃珠寶水果蛋糕(結婚蛋糕)。”這首民歌反映了傳統的婚禮場景。隨著時代的變遷,舊的婚禮習俗大多已經消失,但結婚時制作和分發結婚蛋糕的習俗卻壹直傳承至今。
餅諧音,並合。結婚蛋糕也叫媳婦的蛋糕,因為是女人烤的。結婚蛋糕本來很小,象棋那麽大。鄰縣的結婚蛋糕至今都保持著那種風格,只有乳山的結婚蛋糕發展成了超大號。這種大結婚蛋糕有著濃郁的乳山地域風味。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乳山人淳樸大方,真誠善良,熱情好客,以不給人飯吃為榮。以前小麥播種面積小,小麥粉很貴。誰家的孩子結婚,結婚蛋糕都烙得又大又多,會被人廣為稱道。為了炫耀和傳播名聲,快樂的主人和他們的夥伴競相放大結婚蛋糕。所以出現了壹個品牌比另壹個品牌大的情況。當然,壹些人的競爭心理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無序增加壹個階段後,人們開始回歸理性。蛋糕太大,吃不完,婚姻是和諧的問題。摔壞了不吉利,送給親戚朋友也不方便。清末民初,大婚餅定型,流傳至今。
乳山年輕人結婚,烤結婚蛋糕是壹件大事。如果蛋糕烤得好,婚禮的聲譽會提高。婚禮前幾天,阿姨和鄰居開始幫忙做結婚蛋糕。笑著,歡鬧著,這本身就是壹道喜慶的風景。婚禮蛋糕規則圓形,直徑14至16厘米,厚4厘米。乳山有601個行政村,60歲以上的家庭主婦可以烤乳山結婚蛋糕。不過正宗乳山結婚蛋糕的制作工藝是很講究的。500克面粉可以烤四個結婚蛋糕,原料配比和烘烤溫度是關鍵。制作正宗的乳山結婚蛋糕是壹項費時費力的工作。以烘焙100多喜蛋糕為例。第壹步做“酵母”:雞蛋5斤,糖3.25斤,花生油2斤,混合均勻,加入酵母發酵。當酵母冒泡時,就說是“開了”,也就是發酵完成了。第二步和面:在面團中加入12.5 kg小麥粉,在面團中加入溫水,揉勻。將揉好的面團放入盆中發酵,直到面團上出現氣泡。第三步搟面:按照濕面200克左右的重量,將餅坯揉壹遍,待餅坯變軟後,用小搟面杖搟面,使之呈圓形,粗細均勻。蓋上卷好的生餅,再次發酵,發酵至餅圓而肥,餅面嫩後再煮。第四步煮鍋:在鐵鍋上塗壹點花生油,小火加熱。或者在大鐵鍋底部鋪壹層幹凈的沙子,在沙子上放壹層薄薄的圓形金屬鍋貼,用猛火加熱,直到鍋貼發熱,再用文火煮。第五步油炸:鍋裏抹壹層薄薄的花生油,加熱至油不冒黑煙。加入生餅後,壹直用文火維持。要經常翻面,使其受熱均勻,這樣既可以加熱做蛋糕,又不會燒焦蛋糕皮。乳山結婚蛋糕的特點是酥、甜、香,還有軟、滑、順等家族特色。“粳米配白面,各人所指”。因為在制作過程中,各家往往都有自己的壹套發酵時間、調料添加、烹飪控制等環節,所以會有不同的口感回味。
結婚蛋糕因為用途不同,名字也不壹樣。有盒餅,是女方放在嫁妝皮箱裏的,有8個直徑30多厘米的底餅。窖藏是盛放糧食的器皿,窖藏底部的餅寓意著家庭五谷豐登,幸福美滿。底餅要切成扇形的小塊,分發給前來參加婚禮的至親好友。有洞房餅(也叫親昵餅,新郎新娘吃的)和跑經紀人餅(送給親友、鄰居的)。在小麥種植少,產量低的年代,多烤結婚蛋糕的人受到人們的推崇和贊美。
隨著時代的變遷,乳山結婚蛋糕的用途越來越廣泛。逢年過節,過生日,生孩子,走親戚,孩子上學,去外地工作,都要烤結婚蛋糕,分發給親朋好友,自己留壹些自己享用,以示幸福。
乳山結婚蛋糕於2011被列入威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目前還沒有圖片,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