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爵床的栽培技術

爵床的栽培技術

考證:出自《神農本草經》。

①《唐本草》:爵床,似香榮,葉長而大,或如茬且細。生平澤熟田近道旁。

②《綱目》:爵床,原野甚多,方莖對節,與大葉香蕾壹樣,但香蕾搓之氣香,而爵床搓之不香,微臭,以此為別。

③《綱目拾遺》:小青草,五月生苗,葉短小,多莖,不甚高,開花成簇,紅色兩瓣,與大青同,但細小耳。《綱目》‘小青’條集解下引《圖經》,生福州,三月生花,亦不載其形狀,未免失考,且主治亦別。《圃事須知》小青壹名淡竹花, 比則另是壹種。

別名:孩兒草、節節寒、爵卿(《吳普本草》),香蘇(《別錄》),赤眼老母草(《唐本草》),赤眼(《品匯精要》),小青草(《百草鏡》),蜻蜒草、蒼蠅翅(《綱目拾遺》),鼠尾紅(《臺灣植物名錄》),瓦子草(《中國藥植誌》),五累草(《南京民間藥草》),六角仙草(《福建民間草藥》),觀音草、疳積草、肝火草、倒花草(《江西民間草藥》),山蘇麻(《貴州民間藥物》),四季青、蚱蜢腿(《浙江民間草藥》),野萬年青、毛澤蘭(《四川中藥誌》),屈膠仔、麥穗紅(《閩東本草》),六角英、大鴨草(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六方疳積草(《江西草藥》),蛇食草、水竹筍(《上海常用中草藥》),麥穗癀、鼠尾癀(《福建中草藥》),陰牛郎(《江蘇藥材誌》)。

來源:該品為爵床科爵床屬植物爵床Rostellularia procumbens (L.) Ness的全草。夏秋采集,鮮用或曬幹。

采收貯藏:8至9月盛花期采收,割取地上部分,曬幹。

炮制: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搶水洗凈,稍潤,切中段,幹燥,篩去灰屑。炮制後貯幹燥容器內,置通風幹燥處。 性味歸經:微苦,寒。 味苦鹹辛、性寒,歸肺、肝、膀胱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截瘧。用於感冒發熱,瘧疾,咽喉腫痛,小兒疳積,痢疾,腸炎,腎炎水腫,泌尿系感染,乳糜尿;外用治癰瘡癤腫,跌打損傷。

①《本經》:“主腰脊痛不可著床,俯仰艱難,除熱,可作浴湯。”

②《唐本草》:“療血脹下氣。”

③《本草匯言》:“解毒,殺疳,清熱。治疳熱,退小兒疹後骨蒸,止血痢,療男子酒積腸紅。”

④《綱目拾遺》:“理小腸火。治小兒疳積,赤目腫痛,傷寒熱癥,時行咽痛。”

⑤《福建民間草藥》:“解疔瘡癰疽毒。”

⑥《四爪中藥誌》:“除風清熱,止咳嗽。治風濕頭痛及腰痛。”

⑦《閩東本草》:“退寒熱,利水濕,截瘧疾,療淋疝,解煩熱。”

⑧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消滯散瘀。治感冒發燒,咽喉腫痛,小兒疳積,乳癰,肝炎,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內服:煎湯,10~15g,鮮品30~60g;或搗汁;或研末。外用:鮮品適量、搗敷;或湯洗浴。

藥理作用:抑菌試驗表明:爵床素煎劑對金黃色葡菌有較強的抑菌作用。

用於外感發熱、咳嗽、咽痛,可與蒲公英、白英、野菊花、枇杷葉等同用。可用於小兒腎炎水腫,可每天用鮮草壹至二兩,煎服,連續服用,腫退後,再根據辯證,服藥調治。治療瘧疾,可單用該品壹兩(或鮮草三兩),煎服,於瘧發前3~4小時服下。對於疔瘡癰腫,或扭傷腫痛等癥,既可煎湯內服,又可搗爛外敷。

適合人群:孕婦慎服;脾胃虛寒者禁服。

過服亦克脾氣、脾胃虛寒、氣血兩虛者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