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38歲,湖南衡東縣柳下鎮梨花村農民。目前,他以恒錦優質農產品有限公司為龍頭,建立了全國最大的鹹蛋黃加工基地。2001年,已向北京、廣東、上海、香港銷售鹹蛋黃198萬片,產值16,000,000元。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養鴨業成為衡東縣的支柱產業。全縣有36,5438+0,000農戶從事養鴨、鴨蛋加工、購銷和脫貧致富。近年來,多次被省、市、縣有關部門評為“優秀管理者”、“先進企業家”、“全省農產品營銷大戶”。2001被評為全省勞動模範。
依托當地資源建立龍頭企業
龍的家靠近京廣鐵路,附近的村民有養鴨的傳統習慣。9歲時,他被生活所迫。每天早上,他用籃子拎著20個鴨蛋去火車站,偷偷賣給列車員。每個鴨蛋凈賺2分錢,解決部分生活費和學費。
1980,高中畢業後到衡陽市某建築隊工作。他每天扛著2400塊紅磚到六樓。當他拿到1月工資,160元的時候,他哭了:他在農村的時候,父母辛辛苦苦半年掙這麽多錢,好不容易啊!
壹年的工作經歷讓他成熟了很多。他不相信在家鄉發不了財。於是,他帶著打工掙來的壹點錢回到了家鄉,決心要幹出壹番名堂。
當時政策還沒有放開,城市居民在農村很難吃到新鮮的鴨蛋。他和愛人各摘了壹擔鴨蛋,坐火車去廣東賣。大巴到達廣州時,已經是晚上10多了。他們倒在火車站旁的大樟樹下,睡著了。第二天早上,他們提心吊膽地把雞蛋摘下來,拿到10公裏外的清平市場去賣。往返1周可以凈賺50元。
改革開放後,他從柳下鎮信用社貸款200元起家,以家鄉為大後方,不斷開拓廣州銷售的前沿,賺的錢越來越多。
但是龍·金平並不滿足。他發現養鴨是傳統行業,但效益不高。村民主要靠賣鮮蛋獲取微薄利潤,營銷渠道多局限於農貿市場。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驅使他開辟了壹個新的職業,那就是創辦自己的雞蛋加工廠,銷售產品的原料。當地有很多專業養鴨戶,豐富的鴨蛋資源和傳統的鹹蛋、皮蛋加工工藝。這些不都是得天獨厚的條件嗎?
就這麽幹,立項、論證、融資、建廠、購置設備壹氣呵成。1997年4月,成立恒進優質農產品有限公司,主營業務為鴨蛋收購、加工、銷售。他引進先進技術對鮮蛋進行深加工,從而結束了只賣原料的歷史,增加了農產品的附加值,促進了蛋鴨業的發展。
通過幾年的努力,他創辦的公司已經發展成為壹家領先的企業,擁有數百萬農民,貨物流向全國各地。
依靠先進技術開發名牌產品
公司已經成立,但要使其發展壯大,僅靠加工普通鹹蛋、皮蛋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必須要有自己的名品,才能讓公司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永遠立於不敗之地!龍認為,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蛋黃月餅、蛋黃粽子、蛋黃酥等食品會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而鹹蛋黃作為這些食品的基礎原料,其市場銷量肯定會增加。他果斷決定開發壹系列營養價值高、市場潛力大、經濟效益好的鹹蛋黃產品。
1997年底,他前往廣東華南食品工業研究所,花5萬元請專家成功研究出鴨蛋保鮮技術。接著,他花3萬元購買了鹹蛋腌制配方和鹹蛋黃脫水、保鮮、殺菌、幹燥、包裝技術,並在北京花5萬元請中國農業大學著名教授現場講解操作要點。
經過反復試驗,他終於制作出壹種紅心紅、色澤鮮艷、清香可口的“金”牌鹹蛋黃,克服了壹般產品有腥味、易黴變的弱點。該產品被全國食品協會焙烤分會評為優質農產品,65438-0999年獲湖南省首屆農副產品博覽會銀獎,2000年獲國家專利。
1999年中秋節,他生產的第壹批40萬個鹹蛋黃被運進人民大會堂,端上了國宴的餐桌。1999年國慶節,人民大會堂門口,國旗護衛隊的護衛人員將壹個邊長為1.99米的方形月餅擡至天安門廣場。在月餅上,他制作的1999鹹蛋黃組成了天安門方塊,“1949-1999”和”。
拓展內外市場,擴大公司規模
為了擴大銷售,爭取更多的市場份額,龍絞盡腦汁,在上海、廣州、成都、北京設立了四個銷售點,以便及時掌握信息,簽訂合同,組織生產。他經常把生產的重擔交給妻子和合夥人,背著包,拿著樣品在全國各地推銷產品。要走10多天。1998年5月,他花了7萬多元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全國中秋月餅訂貨會,印制發放宣傳資料2萬多份,簽訂了400多萬個鹹蛋黃的供銷合同。目前已與全國30多家大型食品廠建立了穩定的供銷關系,獲得銷售訂單2000多萬份。隨著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他的產品走出國門,成為美國、馬來西亞、加拿大華人的“搶手貨”。到2001年度,他的公司擁有固定資產300多萬元,廠房面積3000多平方米。公司每年可加工鮮蛋2000多萬只,實現產值2000多萬元,利潤654.38+0多萬元,為國家提供稅收30多萬元。
梨花村以恒錦優質農產品有限公司為龍頭,帶動全村男女老少加工鹹蛋,建成了全國最大的鹹蛋黃生產基地。目前,全村從事鹹蛋加工的有520多人。
在公司的帶動下,周邊地區的蛋鴨數量從654.38+萬只增加到60萬只,養鴨大戶從654.38+萬多只增加到500多只,為蛋鴨養殖戶增加收入654.38+00多萬元。
蘑菇產業之王實現了現代農場的夢想。
磨礪自己的技能,身無分文。
1980年,農民趙啟平從部隊退伍,自然回到山東諸城老家,當上了鄉鎮文化站站長。從事文學創作是他多年來的夢想。當時他的工作是寫地方戲劇劇本,壹年壹個,很清閑。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了歷史文化古城諸城,“萬戶”成為家家羨慕的理想目標。趙啟平也開始了各種各樣的生意,但是沒有壹個是令人滿意的。
在各種嘗試之後,趙啟平發現了壹個不賺錢的行業,在那裏他可以學習技術——種植蘑菇。他用200元的啟動資金在壹堆鋸末和棉球殼上建立了壹個食用菌廠。從選址、租大棚、制作培養基到種植、養護、銷售,所有的過程都是他壹個人承擔。他在種植溫室裏度過了許多不眠之夜。當第壹個蘑菇拿在手中時,趙啟平忍不住哭了。
這個門外漢很快成了栽培食用菌的專家。他隨後申請到江蘇,成為南京食品生物研究所的工程師,成立了生物技術開發部,並成為中國食用菌協會會員。
創業失去業務,獲得技術。
65438年至0992年,趙啟平從杏花春雨的江南,以駿馬和秋風轉戰塞北,開始了第二次長白山下的食用菌栽培。從表面上看,這次冒險徹底失敗了。由於錯誤的決定,他的蘑菇生意虧損了。東北無霜期短,野生菌多,行情不好。而趙啟平將長白山野生的榆樹、猴頭菇、靈芝引入溫室栽培成功,成為壹種多用途的食用菌。生意在虧損,但是妳學的技術不能丟。
白雪覆蓋的東北部再壹次讓趙啟平陷入絕望的境地。多年前,他面對第壹任妻子的痛苦離世。這壹次,他結婚五年的第二任妻子,在他最困難的時刻拋下壹雙兒女,選擇了離開。趙啟平看著兩個未成年的孩子,處於崩潰的邊緣。
北京成了他追夢的明星。趙啟平離開了在東北讀書的兒子,帶著5歲的女兒在北風蕭瑟的早春坐上了去北京的火車。
搶占北京市場,打基礎。
許多尋夢者在春節後湧向北京。雖然演出來了,但是寒冷的天氣加上失落的人心,不禁讓人有些淒涼。19984年,趙啟平來北京的時候,手裏抱著骨瘦如柴的女兒,口袋裏揣著100元,從北京站走到天安門廣場。
好心的交警看到他因為坐了幾十個小時的火車而憔悴的臉,就問他是不是丟了錢或者不舒服。這麽幾句話,趙啟平至今還記得。他說這是他在人生最低谷聽到的最溫暖的問候。
當時壹個朋友在通州租了幾個大棚。但是因為不知道怎麽種蘑菇,壹年6萬的房租只能白白消耗。趙啟平的到來無疑給朋友們帶來了活力。因此,趙啟平沒有錢也開始了自己的生意。他們兩人支付了資金和溫室,我開發了種植蘑菇的技術。壹年下來,四個大棚賺了4萬多元。
經過4年的努力,趙啟平奠定了事業的基礎——占地近2000平方米的京都蘑菇產業開發中心成立。趙啟平認為,農業種植更多地取決於經驗和不斷的實踐。這個曾經想當作家的山東農民,在北京種蘑菇越來越好,他的根據地不斷向北京郊縣蔓延。
責任輸出技術幫助人們致富
作為壹名黨員退兵,趙啟平曾以民營企業家的身份給自己四個責任:壹是民營企業要在經濟戰場上當尖兵,做好當“烈士”的準備;第二,民營企業要精神,要政治,要經濟;第三,民營企業要有社會責任感,幫助政府解決問題;第四,民營企業要做好對高附加值產業的帶動。對於京都蘑菇產業來說,要讓農業產業化出名。
有了這四項責任,趙啟平關註失業者就不足為奇了。
很多失業人員沒錢做生意,也不是壹朝壹夕就能學會技能的。所以,趙啟平打出廣告:“不用擔心被裁員,租個大棚種蘑菇。”下崗工人租下大棚後,京都蘑菇產業公司負責采購材料並銷售,他們還接受免費的技術培訓。截至2002年4月,數百名下崗工人通過租用溫室獲得654.38+0.9萬元。趙啟平以身為幾百個普通人的打工仔為榮:“妳是老板我打工,我是打工生活。”
說起這些工科生,趙啟平還記得壹個山東壽光的女孩。“1999年9月,壹個壽光的姑娘在電視上看到了壹篇關於我的報道。她花了三天時間騎自行車去北京學了半年技術。她回去了,自行車還在。”趙啟平談到這些來來往往的人,他們的眼睛裏有種非常親切的東西。許多有技能的人在他的鼓勵下回到了家鄉。他說:“他們技術好,適合自己創業。當然,我得鼓勵他們離開,自己當老板。”
夢想探索現代莊園經濟
說起在京圓夢最大的收獲,趙啟平覺得自己不僅種了這麽多讓自己和別人致富的蘑菇,還真的感受到了全球的市場,可以從發達國家的案例中了解農業產業化,學會經營單技能農業和觀光農業。“開發旅遊項目,從種蘑菇到種草種樹,是我對現代農業理解的延伸。”趙啟平的想法的直接結果是建立“每個人的房地產”。
他獨家承包了大面積的山地屏障,創辦了“人人地業”。他的目標是到2003年底建成60個農家院式的度假村,並建成壹個占地500畝,兼具實用性和觀賞性的菌類公園。此外,還有占地約5000畝的植物園、動物園、經濟林區、鳥類園和魚類養殖區,形成了立體觀賞農業。
從京都蘑菇產業的“租大棚種蘑菇”到日章山莊的投資開發優惠政策,趙啟平旨在吸引農業機構、民營科技企業和城鄉民間資本的參與。
京都蘑菇產業總部的前臺有壹幅畫,畫中兩條龍玩珠的圖案都是靈芝做的。傳說百歲老人吃靈芝長出新牙。趙啟平希望京都蘑菇產業成為失業人員和農民的靈芝,讓他們用技術創造新的企業。京都的蘑菇產業會因此而致富。
還有其他例子:/info/index.asp?curpage = 1 & amp;classid = 29 & ampnclassid=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