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屬於漢藏語系,這個語系有壹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所有的字都是單音節,尤其是古代漢語尤為突出,而且漢字和其他大部分漢藏語言還有壹個分別,那就是沒有詞型的變化,舉個例子,比如“山”字,它即代表壹座山,又可以泛指山脈,而在漢字中的動詞就更明顯了,也不分過去式、過去分詞等,也沒有第三人稱的單數變化,而且漢字最大的壹個特點,就是每個字都有聲調,聲調不同,字也不同。
漢學專家費正清,致力研究中國長達50年,是美國的頭號“中國通”
我們中國人向來非常推崇自己的文化,如果這個文化源遠流長,那麽更是大家喜愛的對象,而距今最早的漢語文字便是在安陽發現的大約是公元前15000年的半坡遺址中,發現的壹些特殊的符號,而在我們商代的遺址中,也是發現過2000多個漢字,漢字的博大精深從歷史的長遠便可窺得壹二。
在西方,針對中國漢字往往有兩種聲音,這兩種聲音也代表了中國漢字在外國人看來的優劣勢,漢學專家費正清對此也做出過梳理。
首先在劣勢方面,相較於西方的字母文字,漢字在操作和學習上有很多的劣勢,比如,漢字數量龐大,需要花好長時間進行記憶和學習,而要鍛煉簡單閱讀的能力,起碼要學會2-3000字左右的漢字,而且每個漢字平均下來有十二三畫,甚至更有漢字高達二十五畫,有些的長相差異還並不大,結構又頗為復雜,雖然曾對漢字做過簡化,但是幫助也並不大,再即便中國人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但制版也是頗為復雜。
活字印刷術,大量的文字需要雕刻,且筆畫繁多,給匠人們帶來了挑戰
但是在另壹方面,漢字也有著某些字母文字無法具備的有點,因為漢字的復雜和象形等原因,要比字母文字具備更多的美學價值,在我們東亞,書法是藝術非常大的壹個門類,也是所有形象藝術的母源,在我們國家,寫壹手好字往往被認為是有教養的標準,甚至古代考試,字體的優美也是非常重要的選擇標準,因此中國人歷來推崇“字如其人”。
而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河流中,也出現了很多優秀的書法作品,這些作品真是中國漢字在形象藝術上的精華所在,也是中國文化傳承的重要支脈。
名鎮古今的《蘭亭集序》
東坡的《寒食帖》
而在中國的書法藝術上,也形成了諸多的流派,歷朝歷代都有名動天下的大書法家,而這種華夏文化的精華也是被所有中國人崇拜的對象,這種藝術形式是字母文字難以望其項背的。
除了書法外,漢字本身還有字母文字所不具備的生動性。比如掌握了“安”和“好”這樣的字,其實其中還有它們所蘊含的原始意義,與硬性規定的字母文字相比較,漢字有著更豐富的內涵和更微妙的韻味,這就使得漢語詩歌和散文、成語等藝術形式,具備著字母文字幾乎沒有的簡潔和生動性,如果妳能夠掌握漢字,它的可讀性和易讀性要比字母文字強上不少。
中國古人賦予了漢字神奇的魅力,書面文字總是要比口頭化的語言更加博大精深,更加註意文字的微妙區分,而在中國的歷史上,也是不乏《出師表》、《洛神賦》、《離騷》這樣的名文,但是大多都是奏章、策論和詩歌。而只要是壹旦成文的材料,特別是經過歲月洗禮後流傳下來的文字,都被中國文化視為神聖之物,這也能夠解釋我們中國人在讀書和正規教育上往往勝人壹籌。
除以上之外,漢字還有壹個特點,就是因為中國地大物博,民族多樣,方言多樣,北方人和南方人很難交流,但是卻都可以書寫漢字,用字來進行交流,而且不管是北方還是南方,都認為漢字是屬於我們自己的語言,要是大家都使用字母文字,恐怕早已經像歐洲那樣四分五裂了。我們國家之所以能夠長期壹統,漢字可謂是功臣之壹。
而直到壹個世界以前,朝鮮、越南、日本的大部分書面材料依然用的是我們漢字,甚至今天,中日韓三國的有學識的人,依然可以認識對方書面材料裏的好幾千字,盡管字的讀音不盡相同,可見漢字的影響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