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風俗有哪些?
瀘州的民族風情 瀘州有39個少數民族成分,有15,193戶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約7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約1.5‰,占全省散雜居少數民族人口的約11%。其中,苗族5,600多人,彜族8,000多人,回族1,800多人,300人以上的有滿族,200人以上的有土家族,100人以上的有藏族。市轄區內有9個民族鄉,174個民族村寨。壹個享受民族待遇的古藺縣石屏鄉(彜族聚居)。這裏主要介紹苗族的民俗風情。 大寨——蘆笙悠揚的地方,古藺西部的香格裏拉 自然風光旖旎,民俗風情濃郁,民族文化底蘊深厚,旅遊資源、林木資源豐富。該鄉擁有45,000畝天然林和人工林,圓木蓄積量達36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40%。林中有巖羊、野豬、刺猥、獐子、獾豬等獸類;各種野禽、雉鳥棲息其間;生長著野山參、天麻、何首烏、杜仲等名貴中藥材和彌猴桃等新鮮野果;生長著竹蓀、大把菌、塔菌、洞菌等野生蘑菇以及蘭花等奇花異草,趕黃草、黃柏、白術、杜仲、黃連等優質中藥材。 苗族的稱呼 苗族自稱“牡”、“蒙”、“摸”、“毛”,有的地區自稱“嘎腦”、“果雄”、“帶”、“答幾”等。也稱“長裙苗”、“紅苗”、“青苗”、“花苗”等。建國後統稱為苗族。 苗族的語言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原先無民族文字,2 0 世紀5 0 年代後期創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現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 音樂舞蹈 歷史悠久,群眾喜愛的蘆笙舞,技藝很高。 工藝美術 苗族的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制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在國際上享有盛名。 節日 苗族節日較多,較隆重的節日有苗年、春節、踩山節、四月八、吃新節、跳花等。1、踩山節 別稱:花山節、花桿地;時間:每年正月初壹至十五期間;意義:祈求賜福、保佑苗家人平安昌盛。節日期間,苗族同胞們身著盛裝到村寨邊寬闊的草坪上,舞獅燈、打秋千、吹竹葉、奏簫筒,人們還在山上豎起壹根染成紅藍配12節的“花桿”以示向天祈子,青年男女們在這歌舞狂歡中尋找終身伴侶,祈求上蒼賜福。踩山節持續三天,這三天中苗寨舞步翩翩歌聲繚繞十分熱鬧。2、偷親 在苗族流傳著壹種“偷親”的婚俗。當青年男女雙方經過多次“坐妹(談情說愛)、對歌,相互了解之後,便互送禮品定情,準備成婚。假若女方父母反對這門親事,他們就采取“偷親”的辦法。 “偷親”的那天晚上,女方先把日常用的東西拿到離家約半裏路的地方藏起來,然後在家待男方的到來。夜色降臨,男方和較好的朋友如往常壹樣到女方家“坐妹”。深夜,男方告辭,女方裝著依依難舍的樣子送哥出門,就到藏東西的地方取出東西壹同到男家去了。次日,女方父母才知道女兒被男方“偷走”了。第三天,新郎委派壹位年高望重的老大爺帶著三樣禮物——雞、鴨、蛋,去方家向其父母報情,賠禮道歉。如女方父母收下禮物,說明他們已基本同意婚事,那就再商量舉行婚禮的事;若拒絕,婚禮也就不再舉行,到政府登記就行了。這種“偷親”的婚俗,在苗族人民中流行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是苗族青年爭取婚姻自由,反抗封建包辦婚姻制度的壹種方式,壹直沿襲至今。3、吃牛節 “吃牛節”是苗家最隆重的祭祀古俗,從追溯它的根源可以明白,這個節日與其說是“祭神”,倒不如說是在向“神”挑戰,檢閱人們征服“神”的力量。4、趕苗場 流行於敘永縣、古藺縣壹帶。每年農歷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舉行兩次。關於趕苗場的起源,相傳是苗族人在壹次起義失敗後形成的。官府不讓他們聯聚會。人們便以到場壩吹蘆笙娛樂為名,秘密聯系,後來逐漸演變為固定的節日。5、贈帶節 流行於敘永縣下東壹帶。每年農歷二月初五日舉行。屆時,方圓數十裏的青年男女。如雙方中意,便可互贈腰帶,作為訂婚禮物。事後反悔者,可索回腰帶,解除關系。 苗族禁忌 1、生活習俗禁忌 有些苗族地區,忌隨時洗刷飲甑、飯包、飯盆,只能在吃新米時洗,以示去舊米迎新米。隨時洗刷會洗去家財,飯不夠吃。在山上飲生水忌直接飲用,須先打草標,以示殺死病鬼。忌動他人放於路邊的衣物,以免傳染麻瘋病。忌孩子在家中亂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頭頂,否則孩子長不高。禁忌婦女與長輩同坐壹條長凳。2、喪葬禁忌 有些苗族地區,忌男性死於白天,女性死於夜晚,認為時辰不對,死者須再要壹異性死者相伴。故死時不適,喪家常請巫師念咒“改”,同時做壹手掌大小的木棺同葬,示已有伴。忌棺內放鐵、銅等非銀金屬及棉花和塗有桐油之物,以為如是死者在回東方的路上買不了水喝,鐵、銅還會折騰才死。在些苗族地區,村寨死人當天,可上勞動,但忌下田。是日,同村人忌挑柴回家,否則挑柴者會有災難。停柩期間,家屬忌吃蔬菜。入葬後1月內,家中任何東西不得出賣或借人。3、農事禁忌 苗族人每年第壹次往田裏送糞歸來時忌見外人,若遇之,忌打招呼。栽秧時若見秧田有魚時忌說魚,否則魚會吃秧根。有些村寨,收獲小米時留下穗小的不收,若孩子問及,忌說“不要了”,要說“它們未長大”,否則以後小米因傷心而拒絕再長。在田中忌提及老鼠,惟恐其聽到前來糟蹋莊稼,只能以“他們父子”來代稱之。忌戊日,正月立春後,凡遇戊日忌動土挑水。4、產忌 產婦生育,忌外人入室。不慎誤入者,出門時須洗腳,並喝下壹碗冷水,以防將產婦的奶水“踩幹”。產婦忌吃老母黃牛肉、母豬肉、公雞肉、小魚、蔬菜、辣椒等。有些苗族地區,忌孕婦與孕婦會面,亦忌去別的產婦家,否則認為會延長產期。5、其他 苗族講究真情實意,非常熱情,最忌浮華與虛偽。主人路遇客人不搶走第壹步,不走在前面;交談中用敬語稱呼;迎客要穿節日服裝;對貴客要到寨外擺酒迎候;客人到家門,男主人要叫門,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開門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樓;宴會上以雞、鴨待客為佳肴,尤以心、肝最貴重,要先給給客人或長者,客人則分給眾人享用,次序是先長後幼。客人不要稱主人“苗子”,他們喜自稱“蒙”;禁殺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腳踩;不許在家或夜間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鬧時不許用帶捆苗家人;遇門上懸掛草帽、樹枝或婚喪祭日,不要進屋;路遇新婚夫婦,不要從中間穿過等。 苗族風俗 1、婚戀習俗 苗族實行行壹夫壹妻制,舊時婚姻多由父母包辦,婚前戀愛自由,通過“遊方”、“坐妹”、“坐寨”、“會姑娘”、“踩月亮”等社交形式擇偶。過去各地普遍流行“搶婚”習俗。湘西貴州盛行姑舅表優先婚,還有壹些地區存在“轉房”、“妻娣妹婚”和婚後“不落夫家”的習俗。2、建築風格 由於長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區各自的特點,房屋多系木結構,以瓦、杉皮或茅草等蓋頂,黔中或黔西地區有用薄石板蓋頂。山區多為吊腳樓;海南島和雲南昭通等地則住長形茅草房或以樹幹交叉搭成的“杈杈房”;湘西壹帶則為石屋。 苗族磨盤秋千的傳說 很久以前,苗寨姑娘乜娘聰明美麗,她畫的花草,蝴蝶飛來撲;她繡的花,芬芳撲鼻,連蝴蝶也飛來撲。有天乜娘坐在門口繡花鞋,突然,壹只巖鷹把鞋銜走了。就這壹天,英勇善射的巴貴達惹正在山上打獵,將巖鷹射落,巖鷹叨著的鞋深深打動了小夥子,而且深深愛上了繡鞋的這位姑娘。為了尋找這位姑娘,巴貴達惹把壹人坐的秋千改成了八人同坐的磨盤秋千。消息傳出,趕秋節哪天,遠近苗家裏老少都向秋場湧來。這天乜娘也來看這八人同坐的磨盤秋千,經過對歌、盤歌,巴貴達惹終於找到了乜娘,兩人情投意合,結成良緣,從這後,每當瓜熟果香,趕秋佳節到來,苗胞們就紮起秋千,歡度節日,擇配佳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