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山藥的種植時間
山藥在我國北方和南方都可以種植,種植時間因地區氣溫不同而不同。在華東地區,壹般在每年清明節前後種植。如果用塑料薄膜覆蓋,可以提前壹段時間種植。壹般地面溫度達到零上9度,溫度達到零上13度。東北地區4月上旬選擇晴天播種,最遲不晚於4月中旬。種植山藥的配方:淺施肥,巧澆水,壯架,防病。
二:山藥的種植方法
(壹)、土壤選擇
淺槽定向栽培打破了傳統山藥對土壤要求高的狀況。無論沙土、壤土、粘土、土層深度、地下水位都可以種植,但土壤肥沃、土層深厚、排灌方便的沙壤土更有利於其生長。
(2)品種選擇
目前有許多品種,如黃、日本白、牛腿山藥等。,可根據淺槽長度和市場情況種植。
(3)、育苗準備
種苗處理:有三種方法:壹種是用山藥種子,取塊莖的芽段,長約20-40厘米;第二種是把塊莖按照8-10 cm切成段,第三種是用山藥Reiyoshi。最好選擇良優的種苗,其次是種植1-2年的山藥種子,3年以上的不能用。用山藥塊莖作種苗是壹種先進的栽培方法,既解決了山藥塊莖不足、產量高的問題,又防止品種退化。可以提前30天切開,兩端切口處貼壹層草木灰和石灰,減少病菌的感染。並按頭、中、尾將種子曬幹1-3天,以打破種薯休眠,促進發芽。種子幹燥的程度是種薯的小傷口向內收縮,從斷面中間裂開。
催芽:首先在室內或田間的畦床上鋪3-5厘米的河沙,在河沙上鋪小塊種薯,厚度約10厘米,然後蓋上3-5厘米的濕稻草或河沙。如遇低溫或陰雨天氣,用小拱棚支撐覆蓋,保暖防腐。20-25天後,當小塊種薯長出的芽長到5厘米左右時,就要及時播種了。
(4)整地,放入淺槽和基質中,施底肥,種植。
1.整地:采用單行種植,每畦1.8m,地勢高,地下水位低,排水方便,畦溝可小可淺。先將土壤深耕曬幹,2月底3月初起畦,使之高30-40cm,寬1.3-1.4m。根據株距18-20cm,用小鋤頭挖寬約7cm、長120cm的平行斜溝,傾斜度約15度,上端深約10cm,下端深約25-30cm,每畝可挖1800-2000條平行斜溝。
2.放入淺槽和基質:平行斜溝開挖後,及時放入適合山藥生長的專用淺槽(半圓形套筒),並在淺槽內施入足夠的軟填料。軟填料可以是粉砂,也可以是來源方便的分解木糠、蘑菇渣、甘蔗渣、藥渣或谷殼。然後每畝加入腐熟雞糞或鴿糞200-300公斤,生物有機肥100公斤,過磷酸鈣25-50公斤,與軟質填料混合均勻。除了淺槽上端10-15 cm部分,只進行土壤回填,淺槽其余空間要填足夠的軟質填料。軟填料的量對塊莖的正常伸長和直形有重要影響。
3.基肥的施用:淺槽定向栽培山藥的吸收根主要分布在表土中,基肥無需深施,只需施入土層5-15cm即可。加入軟填料後,與回填土結合,每畝均勻撒施200-300公斤腐熟雞糞或鴿糞作為底肥,或施碧卡微生物菌劑。回填土時,覆蓋5-10 cm土層,要求淺溝兩端不外露或低於溝底。淺槽上端留有播種痕跡,用於種植。
4.種植:根據當地氣候特點,在2月下旬至3月中旬的晴天或陰天種植為宜。當氣溫上升到12℃以上,地面溫度穩定在10℃以上時,宜在下午種植,避免烈日暴曬。種植時,將帶芽的種薯小塊與淺槽平行放置,要求種薯小塊的種皮朝下,芽和切面朝上,覆土厚度為5-10 cm。種植時,每株只留1-2個健壯的芽,多余的芽全部去掉。覆土時註意不要把芽弄斷。
(5)現場管理
1,除草:1-2種植後,土壤濕潤時或雨後,用90%乙草胺乳油350倍液或96%金都爾乳油2000倍液噴灑,噴灑在淺槽下端的畦面、畦邊、溝內。如果生長期有雜草,可噴灑300倍克無蹤水進行控制,但要註意藥液不能濺到山藥藤上。也可以選擇手動除草。
2、3、棚架引藤、修剪:栽植後10-20天,苗高20 cm左右時,應及時插入綠籬竹進行棚架。常用的腳手架搭法有排柵架、跨溝人字架、跨溝井字架或棚架,跨溝井字架更抗臺風,通風透光,便於野外作業。插籬竹時,要註意不要插在淺槽裏。每棵山藥有1條藤蔓並把藤蔓引到架子上,避免幼藤自然纏繞造成的側蔓難以去除,或者幼藤過長無法上架而倒在地上燒死。6-9月份,種薯長出的幾條嫩蔓要及時從基部拔除,剩下的蔓也要從1.5米以下的葉腋間長出的側蔓拔除。
3.施肥和培養土壤。全部播種後每20-30天追肥壹次,連續施用3-4次,每次每畝施用復合肥5-10公斤。種植120天左右,塊莖生長期開始時,再次施馬鈴薯攻肥,每畝施復合肥20-30公斤,花生麩25公斤或生物有機肥100公斤。雨後或灌溉後要施肥,及時培土。淺溝覆蓋土層厚度為10-15cm。
4.水資源管理。山藥耐旱,對水分要求不嚴格。苗期和塊莖生長初期保持土壤濕潤較好,但塊莖進入旺盛生長期後,要保證充足的水分均勻供應。9月-165438+10月是山藥塊莖快速伸長膨大期,尤其需要保持土壤濕潤。如果供水不足,產量會受到很大影響,所以在可能的情況下要盡量保證供水。塊莖收獲前10天左右應停水,以便於收獲後銷售或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