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吃月餅賞月
賞月、吃月餅已成為中國各地中秋節必不可少的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滿,中秋月餅香甜甜”。月餅壹詞源於南宋吳的《夢》壹詩,當時月餅還只是壹種小吃。後來,人們逐漸將賞月與月餅聯系在壹起,象征著家人團聚,承載著他們的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節朋友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2.祭月
祭月是中國非常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崇拜活動。自古以來,在廣東的壹些地方,人們有在中秋節晚上崇拜月亮神(月母和月光)的習俗。在拜月,壹個大香案被搭起,祭品包括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和葡萄。月下,把“月神”牌位對著月亮的方向,紅燭高燃。全家輪流拜月,祈福。
3.玩燈籠
中秋節是代表團圓的節氣,所以燈籠自然意味著吉祥團圓。在壹些地方,中秋節的燈籠還增加了壹層幸福的含義。新婚女孩的娘家會在中秋節給她送燈籠。這不僅僅是為了讓妳的姑娘有壹個美好的未來和富足的生活,也是希望姑娘能繼續為婆家添彩。因為光和丁聲壹樣,表示人丁興旺,生生不息。
4.舞動火龍
這是香港中秋節的民俗。相傳在19世紀,大坑區遭遇臺風襲擊後,到處出現壹條蟒蛇作惡,村民四處尋找,最後將其殺死。沒想到,第二天蟒蛇就不見了。幾天後,坑裏爆發了瘟疫。這時,村裏的長輩突然得到菩薩的壹個夢,說中秋節在村子周圍跳火龍,可以消除瘟疫。巧合的是,它確實起作用了。從此,舞龍流傳至今。它是用稻稈紮成龍頭的形狀,插上香。年輕人赤膊上陣,在街上揮舞火龍,寓意幸福、平安、風調雨順。
5.燒掉這座塔
中秋之夜燒塔在江西吉安很流行。塔的高度從1-3米不等,多為碎瓦砌成。大塔也是用磚砌成,約占塔高的1/4,再用瓦片疊起來,頂部留壹個塔口,供燃料輸送。在中秋之夜,它會被點燃燃燒。燃料是木頭、竹子、谷殼等。火旺的時候會澆上松香粉助威,非常壯觀。還有燒佛塔的民間規定。誰把佛塔燒到滿屋誰就贏了,在燃燒過程中失敗或倒塌的人就輸了。獲勝者將由主持人頒發彩旗、獎金或獎品。據說燒塔也是元末漢人反抗殘暴統治者和中秋起義的起源。
6.解開燈籠上的謎語
燈謎又稱打燈謎,是我國獨具民族風格的漢族民間文化活動形式,自古以來就是元宵節的特色活動。農歷正月十五,漢族人掛燈籠,放煙花。後來,壹些好事者在紙上寫下謎語,貼在五顏六色的燈籠上,讓人們猜。這就是“燈謎”的由來。
7.賞桂花,喝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節吃月餅,賞桂花。中秋之夜,人們仰望月中的桂花,聞壹聞桂香,飲壹杯桂花酒,慶壹家人的甜蜜,歡聚壹堂,成了節日的美好享受。
桂花是子孫後代繁榮昌盛的象征,中秋節喝桂花酒寓意家庭甜蜜,子孫後代繁榮昌盛。中秋節也是團圓節,所以中秋喝桂花酒更好喝。
今天,關於中秋節的科普就到這裏了。中秋節在即,思念碧波,朋友相連,祝福提前傳遞:夢如圓月,事事如我所願;人生就像月餅,香甜爽口;幸福就像月桂樹,芳香飄在我的腦海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