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水桔是廣東陽春市傳統名產水果,以其形美、色艷、皮薄、化渣、少核、汁多及清甜芳香, 清熱潤肺,利水去濕,深受國內外人士的喜愛,被稱為廣東四大名桔之壹,名揚港澳市場。
馬水桔,產於陽春市馬水鎮而得名。據史書記載,馬水桔又稱陽春甜桔,它原產於陽春市馬水鎮塘巖村,此地都是漠陽江畔的積層,半沙泥土層深至幾米,土質粒細、松軟、肥沃,十分適宜桔樹生長。在明末這裏已開始種植,至今有300多年歷史。因其成熟期在1月中旬至2月上旬,被稱為廣東最遲熟的柑桔,具有“人無我有”的市場優勢。2004年,陽春被國家正式命名為“中國馬水桔之鄉”, 經中國果品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審定,授予“春農”牌馬水桔(陽春甜桔)為“中華名果”。
馬水桔是桔類的壹個品種,屬高糖低酸小型蜜桔水果,它粗生易管,早結豐產,果實扁圓形,大小適中,平均單果重40―60克。果皮橙***,果肉橙***,肉質細嫩化渣,每100毫升果汁含糖11.8克,酸0.6克。***有兩個品種,壹個叫“十月桔”, 在農歷十月下旬成熟;壹個叫“年桔”,在農歷十二月二十日前後成熟。每到年桔上市,已是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買些來飯後品嘗,又用來送禮拜年,示意“新年大吉”。人們在春節期間迎來送往的禮物中,也少不了馬水桔,意思是互相祝願“大吉利是”、“如意吉祥”。 柑桔基地圭崗鎮,過去柑桔不壹定家家有,反而家家戶戶都種有黃皮。
圭崗黃皮是傳統形式種植,多數祖輩種植晚輩分亨,這種黃皮要黃皮秧苗培植5年後才掛果;後來,年輕壹輩采用科學嫁接種植,最簡單嫁接方法是找壹棵已掛果的黃皮樹中的壹枝條,用濕泥團包住待生根後鋸下枝條再種植,這種枝條繁植法我們稱為“駁”,駁種的黃皮壹年都掛果。種植黃皮的地點主要在住宅屋邊或屋門口斜坡,該地點對住宅起到美化、防護作用,由於農村家家戶戶都養禽畜,養豬的排泄物引流到黃皮樹頭,散養走地雞排的糞和生活垃圾基本往黃皮樹頭倒,因此,黃皮樹不用施什麽肥,平時不經意的習慣已產施有機肥,還有,也不用噴專用葉面肥但無意中給了葉面肥和殺蟲,當壹部分果差不多熟時,同村熟人見有熟的那粒摘來吃,主人防“不熟不吃”的情況就把儲好的人尿潑上黃皮樹上,路過的人聞到臭尿不想摘,潑尿的黃皮樹無蟲的,直到全串黃皮熟透,加上正值雨天沖幹凈再摘,這種才是正宗的圭崗無公害有機黃皮,十分美味多汁,連皮都可吃,如果不是在這種環境出產的黃皮苦帶幹的。
能嘗到正宗的圭崗黃皮人生都特有意義,因為圭崗黃皮很少在市面買的,歷史以來都是自給自足,或作特產贈友的,雖說家家戶戶都種,但多數種壹兩棵的,現在家家戶戶種柑桔,商品化經濟利益的驅動,圭崗的農地寸土寸金,許多農戶把黃皮樹淘汰,種上會致富的柑桔。 圭崗處在陽春市西山山脈,農戶多居住在山嶺間。由於沒有面積較大的平緩土地可用,村民只好在山嶺間的房前屋後,開挖壹些小面積的小水氹,壹般直徑2米—3米左右。蓄上水,在清明前後放上適量的鯇魚苗,然後不定期在氹裏放些青菜、蕉葉及其他雜草、蕃蒔等餵養,直到春節前夕或隔年捕撈,就可以吃上幾斤重或10多斤重的大鯇魚。
圭崗人在小水氹裏養魚與陽春市西部部分村落利用稻田養魚和古時嶺南西江以南壹帶以魚改善土壤的遺俗有關。唐朝末年,劉恂《嶺表錄異》壹書載:西江以南農戶等春雨積水就買來鯇魚苗放在田裏,壹兩年後,鯇魚長大,把雜草連根吃掉,往後種稻就不長稗草,又可“收魚利……乃是齊民之上術也”。可見,利用鯇魚的食性除草和改良土壤,又可作菜肴,實是壹舉兩得。
氹仔魚制作,多以切塊,用鐵鑊或瓦罌熬制。氹仔魚,質地鮮美,肉多不肥,有異於其他魚塘養的鯇魚,這種優勢與以下因素有關:首先是魚生長時間長;其次是魚長期吃青草飼料;三是長期流動的山坑水水質純凈,沒汙染;四是氹仔面積小,營養充足;五是種類單壹,沒有異類的角逐,生息時間較足。
氹仔魚已成為家喻戶曉的美味佳肴,春節前夕,又是送禮的佳品。 圭崗豬碌,遠近聞名,而最出名的是祖傳多年的“望天豬碌”。其烹制的方法是:1、取壹頭重約150-160市斤的活豬,殲死取出豬血、去毛。2、洗凈上下水(即豬內臟)、起好排骨,碎成母指大小塊狀腌好、炒半熟。3、把豬肉碎成約3×5×2.5公分的肉塊。4、佐料:本地米酒、醬油各壹市斤,花生油2.5市斤,南乳壹瓶,自制的五香八角砂仁陳皮粉壹兩。5、用上述材料腌制好豬肉,放入鐵鑊中(不加水),猛火熬半個小時。6、將預先炒好的上下水,排骨和豬血放入鑊中拌勻,再熬約30分鐘,看見豬肉在鑊中自行顫動,即夠火喉,可上盤食用。這樣制作出來的豬碌,味美可口、肥而不膩。
豬仔碌又叫熬(歐)豬碌,菜譜名。把原只肉豬放血後,用開水淋瀨豬毛,壹邊淋,壹邊刮毛,刀要利,最好能吹毛斷發,連依附毛皮的粘層也壹次性削凈,水壹沖,身光皮靚,就可開膛了。清洗豬內臟要有點手腳功夫,洗腸要有耐性,心肝肺腎、豬腰豬肚壹點也不能少,然後削骨剔肉,斬件備用。註意,肉要切得肥瘦皆有,萬不可肥瘦分離,口感難以中和,內臟也不能切成居家小炒光景,務求方正成塊,不可小家子氣,即使生腸肚肺,也該有點分量,這才能和塊狀豬肉相映成趣。現在泡料了,把切好的豬肉豬雜連同豬頭豬手攪拌均勻,用器皿盛了下配料,通常是適量放下小枚、八角、陳皮、姜片等,加些五香粉,鼓油則壹定要用上等的原裝正品,加點麻油,貪其滑口。豬碌分缽上桌時,用通用二號瓦缽,萬不可用碟,碟盛豬碌猶如用筷子吃西餐,雅興頓失,缽裝豬碌不易散熱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可享受那種古樸的山民氣概。
因為豬仔碌應當是陽春山民所創,而且是西山(圭崗)的山民。那時西山壹帶林森路狹,交通不便,趁墟上市十分不便,要吃壹餐豬肉,非要早起晚回趕壹天路程趁墟購買不可。人們只得冒著私宰生豬的危險,把整頭大豬宰了,各自瓜分了事。但負責宰豬的壹幹人等是要吃壹頓豬雜作酬勞的,非屠夫沒得吃,小孩子看了就難免哭啼吵鬧了。宰豬者多是村中叔父,見此就不自我犒賞了,幹脆壹鑊熬熟了,即刻按份子分了,大人小孩立可解饞,“熬豬碌”從此成名。後來,人多嘴雜,分多潤寡的事也時有發生,熬豬碌就分門別戶進行了,壹個大豬壹家人吃不了會發餿,就改用乳豬(豬仔),卻發現其味道更加嫩滑、更加香口、更加沒有油膩感,“豬仔碌”從此名聞西山,在三十多年前簡直可以和今天的滿漢全席相比美。
豬仔碌從山窪窪走出城市登上酒臺而走紅於陽春飲食旅遊業是近十余年的事,原因是多方面的,諸如品相粗豪、古樸實惠、味道渾厚、食而不膩、老少鹹宜等等,是很適合陽春人那種大杯飲酒、大塊吃肉的海量豪情的。山人畢竟是山人,所謂梁山好漢的遺風經古依然,即使現時的西方文明已經介入了我們的生活秩序,表現在酒臺上“有魚有肉”的意頭依然無可替代,而豬仔碌就成了“肉”的出色代表了。
豬仔碌之所以能迅速出位在於壹個“和”字,豬肉味、豬手味、豬肝豬腎豬雜碎的所有味道都統壹在壹缽之中了,各種味道正好在這種中和之中得到全方位的合成,使人窺壹缽而知全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