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量充足,新鮮無汙染。
工廠排放的汙水汙染了養殖水源。如果蟹塘進入汙染的水體,會在蟹體內蓄積毒性,影響蟹的品質,對人體有害。換句話說,它造成了河蟹的大規模死亡。
(2)居住環境的建設要合理
螃蟹養殖不僅要水量充足、水深寬闊、排灌方便、汙泥少、水質新鮮、餌料來源豐富,還要根據螃蟹的特點為其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為了有深水區和淺水區,深水區和淺水區的比例應在3∶1以上。
(3)引進的苗木無病原微生物。
引入和使用帶有潛在病原體的患病或未消毒的幼苗會在疾病條件成熟時導致某些蟹類疾病的流行或疫情。很多蟹農不調查有沒有發生疾病就去外地買蟹苗;買來的苗木不檢驗,苗木是否攜帶病原體;放入蟹池前不消毒;實踐證明,從疫區引進的蟹種在大都會生病,而健康的蟹種很少會生病。
(4)註意引種苗木的質量。
壹些養殖場的中華絨螯蟹親蟹基本上是從本地區養殖的成蟹中選擇,沒有經過嚴格的選擇,缺乏必要的技術措施和手段,導致長江水系中華絨螯蟹特有品質逐漸退化,種質資源混雜,免疫力下降。收購的蟹苗、蟹種質量無法保證,長途運輸、檢驗檢疫、消毒等工作不到位,導致蟹養殖、成蟹養殖病害頻發。所以廣大蟹農壹定要註意引進優質魚苗。
(5)謹慎選擇和使用藥物。
在蟹類疾病的流行季節,很多蟹農在發現螃蟹生病或死亡時,都會手忙腳亂,亂用藥。結果蟹類疾病不僅不能預防,而且增加了費用,產生了壹些副作用,增強了病原菌的耐藥性。有的還會影響到後代,導致下壹代行動遲緩,畸形,發病率高。因此,在防治河蟹疾病時,用藥壹定要謹慎。
(6)養殖方式要合理。
壹些蟹農在養殖商品蟹的過程中,總會在五六月份的時候養壹些幼蟹。年底蟹收的時候,他們會把成熟的蟹抓起來繼續養剩下的蟹,然後在第二年的五六月份補充幼蟹。他們不僅沒有看到它的危害,反而認為這是養螃蟹的“好辦法”。於是,大蟹仇殺小蟹軟殼蟹的現象非常嚴重。商品蟹捕撈後不方便徹底清洗消毒,否則會傷害幼蟹,導致病原體潛伏在底質和幼蟹體內。當條件和機會成熟時,各種疾病就會發生。放養的中華絨螯蟹苗種應規格壹致,在壹個養殖周期內對池塘進行徹底的清潔和消毒。
(7)魚苗的放養密度要合理。
在養蟹水平壹般的地區,蟹農壹般不顧具體情況,盲目追求高密度,以為放流多了產量高,效益好。如此壹來,高密度帶來的是河蟹的高發病率、小體型和高致死率。要求蟹農每畝放蟹600 ~ 1200只。
(8)飼料營養要合理。
在養蟹的過程中,有些蟹農餵的不夠,導致螃蟹長得又慢又瘦。有的人投餌多,但餌料質量差,不能滿足其營養需求;有的只餵植物餌料,不餵動物餌料,導致蛋白質缺乏。沒有營養,螃蟹的抗病能力就弱,所以各種疾病的概率就會高。要求廣大蟹農根據蟹的營養需求進行養蟹和管理,使其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