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6日是農歷二月初二。民間稱這壹天為“龍擡頭”,象征著春回大地,萬物復蘇。那麽,“龍擡頭”是什麽意思呢?天文專家這樣解釋。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解釋說,“二月二龍擡頭”與古代天文學有關。據專家介紹,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夜來表示太陽、月亮和星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判斷季節。二十八宿中,角、聲、椽、房、心、尾、簸箕構成了壹個完整的龍星座,其中角如龍之角。二月春風後,“龍角星”在黃昏時從東方地平線出現,故稱“龍擡頭”。據天津、江蘇的天文專家介紹,在天空“龍騰”的同時,春天正慢慢降臨人間,雨水會更多。這個節日,大地變綠,春耕從南到北開始。民間諺語“二月二,龍擡頭;大倉庫滿滿當當,小倉庫川流不息,寄托了人們祈求龍的保佑、祈求風調雨順、祈求莊稼豐收的強烈願望。
2月2日,“龍擡頭”的農民更關註它。
農歷二月初二是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又稱“龍舟節”。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項目工作委員會成員哈達克·岡說,由於民間流傳著“二月二”和龍的傳說,加上“春分讓大地自由呼吸”,農民們非常重視這壹天,他們把簡單的願望寄托在世俗的事情上,希望有壹個更好的年份。
按照中國北方的壹些舊習俗,二月二早上起床後,農民會找來長桿敲房梁喚醒“龍”,然後用草木灰把壹條“灰龍”引到井臺,再用谷殼把壹條“金龍”從井臺引到水缸;早餐吃年糕和豬頭肉,午餐吃春餅和炒豆角;臨近黃昏時,每家每戶都要用竈膛裏的灰在房子周圍鋪壹圈,稱之為圍社,為的是把壹切邪惡和災禍擋在外面。凡是有親人遠在他鄉的,都要在這個圈子裏留個口,表示期待他們早日回到家鄉。
這壹天,大家都要理發,寓意“龍擡頭”吉祥,給孩子理發叫“刮水龍頭”;女人不準動針線,怕傷了“天珠”;人們也不能從井裏打水。他們第壹天要把自己的水缸灌滿,否則會碰“水龍頭”。
民間傳說“二月二,龍擡頭;在這壹天,農民們對新的壹年充滿希望。他們為即將到來的春耕春播激動不已,祈禱傳說中的“龍”此時能擡起頭來,晃動身體浸泡在雨水中滋潤土壤。
二月二擡龍首的飲食習俗
農歷二月初二,民間傳說是龍擡頭的日子,也叫“春龍節”。民間有個宋立科這個:“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這壹天,人們用許多美味的食物祭拜龍王,希望它能播撒雲雨。
普通人吃面,春餅,爆米花,豬頭肉等。在這壹天。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食物,但大多數都與龍有關。壹般食物的名稱都加上“龍”的稱謂。比如吃餃子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麟”;吃面叫吃“龍須肉”;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桂圓”
吃春餅叫“吃龍麟”。壹個比手掌還大的春餅,就像壹塊龍鱗。春餅比較硬,包含很多菜。如醬肉、肘子、熏雞、醬鴨等。,都用刀切成細絲,拌幾樣家常菜炒,比如韭菜炒肉絲,菠菜炒肉絲,綠豆芽醋,素炒粉條,攤雞蛋等。,並卷成春餅,蘸上蔥絲和麻油面醬,真的很好吃,很爽口。吃春餅的時候,壹家人圍坐在壹起,把烤好的春餅放進蒸籠,邊吃邊拿。又熱又開心。
有壹個關於在二月初二吃爆米花的傳說。
相傳武則天當皇帝的時候,玉帝下令三年不準下雨在地上。然而,掌管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遭災挨餓,壹場大雨偷偷降臨。玉帝得知後,把掌管天河的玉龍埋在壹座山下。山腳下立著壹塊紀念碑,上面寫著:“龍王下雨違反天道,應受世人世世代代的懲罰。要想重登峰塔,除非金豆開花。”為了拯救龍王,人們到處尋找盛開的金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們在翻動金黃的玉米種子時,突然想到這種玉米就像金黃的豆子,壹炒就開花了。不是金豆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爆米花,在院子裏立案燒香,供奉“開花金豆”給龍王和玉帝看。龍王知道人民在救它,就大聲對玉帝喊:“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玉帝壹看到天下家家戶戶院子裏的金豆花都開了,就要發消息把龍王召回天庭,繼續給人間送雲送雨。從此,人們形成了壹種習俗。二月初二,人們爆爆米花,炒黃豆。
還有壹種說法是二月二吃豬頭肉。
自古以來,豬、牛、羊壹直被用來祭祀神靈,後來簡化為三獸之首,豬頭就是其中之壹。據宋代《丘遲筆記》中記載的壹個故事,王忠嶺平定巴蜀後非常饑餓,所以他闖入了壹個小村莊的寺廟,但他遇到了壹個喝醉的和尚。王忠嶺大怒,想砍了它,但他不知道和尚害怕了。王忠嶺非常吃驚,向他要食物。不久和尚呈上壹盤“蒸豬頭”,並為此題詩壹首:“和尚說,蒸的時候,芭蕉葉已包好,熟了用杏槳澆。紅的,清新淡雅,叫金氣喘籲籲,熟的,軟的,真的是如玉。如果沒有毛根比較,氈根就吃藤。”王忠嶺吃了蒸豬頭,聽了風趣獨特的“豬頭詩”非常高興,於是封和尚為“紫衣大師”。看來豬頭真的是壹道美味,也是轉危為安,突飛猛進的吉祥象征。現在有壹道名菜叫“烤豬臉”,經過選料、清洗、噴烤、浸泡、制醬、煮十幾個小時等十二個步驟,就可以上桌了。“烤豬臉”有三種,壹種是原味吃;二是蘸醬吃;三是卷煎餅吃。每種吃法都有不同的味道。“烤豬臉”肥而不膩,肉骨分離,味道鮮美,給現代人帶來美容健腦的功效。“二月二”吃現代的“豬肉面”,回憶古代的餐飲歷史,真的是壹次當代與歷史交融的完美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