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老人與海》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二戰結束後,海明威移居古巴,結識了老漁夫格雷戈裏奧·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在暴風雨中遇難,富恩特斯救出了海明威。從此,海明威和富恩特斯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經常壹起去釣魚。1936年,富恩特斯在遠離大海的地方釣到壹條大魚,但是因為魚太大,在海上拖了很久,結果在回家的路上被鯊魚襲擊,回來的時候只剩下壹副骨架。海明威在《大師》雜誌上發表通訊《在藍海上》報道了這件事。當時這件事對海明威觸動很大,他意識到這是壹個很好的小說素材,但他壹直沒有機會寫出來。
關於作者:
美國小說家海明威。1899 7月21出生於芝加哥郊區的橡膠花園小鎮。父親是醫生,也是體育愛好者,母親從事音樂教育。在六個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二,從小熱愛運動、釣魚、打獵。高中畢業後去法國等地旅遊,回國後做見習記者。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誌願去意大利當戰地救護車司機。1965438+2008年夏天,在前線被炮彈打成重傷,回國休養,去多倫多星報當記者。1921回到巴黎,遇到了美國女作家斯坦因、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詩人龐德。?
1923年,發表第壹部小說,三篇短篇小說,十首詩歌,後遊歷歐洲各國。1926年,小說《太陽照常升起》出版,初獲成功,被斯坦因稱為迷惘的壹代。反映第壹次世界大戰的小說《永別了,武器》的問世給這位作家帶來了聲譽。20世紀30年代初,海明威在非洲旅行和狩獵。1935年寫了《非洲的青山》和壹些短篇小說。1937年出版小說《有無》,描述美國和古巴之間的海上走私活動。
西班牙內戰期間,他三次以記者身份親臨前線,在戰火中寫出劇本《第五縱隊》,創作了以美國人參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為主題的小說《喪鐘為誰而鳴》(1940)。他和許多著名的美國作家和學者壹起捐款支持西班牙人民的正義鬥爭。1941年,妻子瑪莎訪華,支持中國抗日戰爭,作為戰地記者回到歐洲,參加了許多戰役。戰後,他住在古巴,致力於寫作。
1952年,《老人與海》問世,好評如潮,次年獲普利策獎。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卡斯特羅上臺後,離開古巴,定居美國。因多處舊傷、疾病、抑郁,於1961年7月2日用獵槍自殺。魏明的遺作有《激流島》(1970)和《伊甸園》(1986)。他獨特的風格和硬漢形象對現代歐美文學影響深遠。
出生於鄉村醫生家庭,從小喜歡釣魚、打獵、音樂、繪畫。他以紅十字車隊司機的身份參加了第壹次世界大戰,後來長期在歐洲擔任記者。他還作為記者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西班牙內戰。晚年飽受各種疾病的折磨,非常抑郁。經過反復就醫,他終於用獵槍自殺了。他的早期小說《太陽照常升起》(1927)和《永別了,武器》(1927)成為美國迷惘壹代的主要代表作品。
20世紀三四十年代,他轉而塑造了壹個擺脫迷茫悲觀,為人民利益英勇戰鬥、無畏犧牲的反法西斯戰士形象(劇本《第五縱隊》1938),小說《喪鐘為誰而鳴》(1940)。20世紀50年代後,他繼續發展了20年代短篇小說《無敵手》和《五萬大洋》不屈不撓的主題,塑造了以聖地亞哥為代表的硬漢形象(代表作中篇小說《老人與海》為1950)。
在藝術上,他簡潔有力的風格和對各種現代主義手法的出色運用,引起了美國文學的壹場文學革命,許多歐美作家明顯受到了他的影響。1950年聖誕節後不久,海明威產生了強烈的創作欲望。在古巴哈瓦那郊外的別墅“觀景社”,開始寫《老人與海》(原名《現存的海》)。
初稿完成於1951年2月23日,前後只用了八周時間。海明威將手稿寄給了4月份訪問古巴的朋友,獲得壹致好評。海明威本人認為這是“他壹生中能寫出的最好的作品”。
作品簡介:
《老人與海》的故事以20世紀中葉的古巴為背景。主角是壹個叫聖地亞哥的老漁夫,配角是壹個叫馬諾林的孩子。這位老漁夫,已是暮年,連續八十四天沒有釣到壹條魚,但他仍然不肯放棄。他反而充滿了奮鬥的精神,終於在第八十五天釣到了壹條長十八英尺,重壹千五百磅的馬林魚。大魚把船拖向大海,但老人仍緊緊抓住不放。即使沒有水、食物、武器和助手,他也絲毫不灰心。經過兩天兩夜,他終於把大魚打死,綁在船上。但許多鯊魚立即前來搶奪他的戰利品。他把他們壹個個殺了,最後只剩下壹個斷了的舵柄作為武器。結果大魚也難逃被吃光的命運。最後,老人筋疲力盡地拖回了壹副魚骨頭。他回家躺在床上,只好從夢裏尋找過去的美好時光來忘記殘酷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