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醒,我已經忘掉了中午還有個飯局。10:10分,魯采的朋友接我去了三元橋鳳凰城魯采新店,王義均老先生、屈浩老師、李亞光會長已經坐在院子裏喝茶了。緊走兩步上前請安,王義均老先生已經八十八歲了,精神矍鑠,思維敏捷,魯采致力於魯采復興,請到王義均、屈浩師徒做顧問算是對的不能再對了。王義均先生是魯菜泰鬥、國寶級烹飪大師,屈浩先生是魯菜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有了這兩位仙人坐鎮,魯采的魯菜算是找到根了,再加上中國烹飪協會李亞光會長的指導,氣勢上又加了壹層。分別去過魯采北京、上海的餐廳,感覺還是不錯的,上海店還上了黑珍珠榜。名師加持,自身努力,可以期待魯采的今後會有更好的成就。
外面坐著還是有點熱,可是聊起來就忘了氣溫。
和王義均老先生合影
魯采鳳凰城店準備內測,王義均老先生點燃爐火,操練起來。
嘗嘗師傅們做的海參。蔥燒海參是魯菜名菜之首,王義均老先生有“海參王”的美譽,能得到王老的首肯,這道菜就算過關了。
講解蔥燒海參的技術要點。
集體點個贊
壹套程序走完,坐下來吃飯。今天的主菜是壹條六斤重的威海本港帶魚。有人說帶魚還是細條的好吃,因為浙東沿海地區吃的都是那種銀光閃閃不寬的帶魚。可是我接觸到的大連、煙臺、威海、青島的朋友,他們都是喜歡自己家鄉海域產的帶魚,都是認為本港的帶魚最好吃。和屈浩老師討論這個問題,屈浩老師說:“壹方水土壹方人,從小吃慣了的東西最好吃。”南方喜歡細嫩油潤,北方喜歡肥厚肉多。大致和南方飲食比較精細、北方飲食比較粗獷的飲食風格壹致,帶魚北方人還是喜歡肉多的。
分到我盤子裏的壹塊就有這麽大,吃完基本飽了。
低溫牛舌
酸黃瓜拌海參。我喜歡酸味,酸黃瓜的加入很討喜。
魯采大拌菜
蒓菜蟄頭
脆拌萊州灣海腸
驢板腸拼蘑菇肉
蒜蓉黃油焗海螺
鎖陽鹿三寶
漁家烤蝦
韭菜哈喇炒雞蛋
醬燜大刀魚
老南瓜燒赤甲紅
蜜汁雪花牛肉
石鍋金蒜杏鮑菇
家常燒絲瓜
砂鍋芋頭
孔府包子
三色冰激淩。榴蓮味的我超喜歡。
沙棘冰激淩。酸酸的,好吃。
吃美了合影留念
13:30準時離開,趕到火沙路那邊的壹個工作室。央視九頻道拍了壹個和廚師有關的片子,其中壹個是我的朋友美國人邁克·羅朗,導演讓我聊聊我對邁克的看法。哈拉哈拉說了不少,其中有些部分我覺得挺精彩的,只是我現在也不記得當時說了什麽。導演說會給我文字稿,這可是大好事。因為在采訪中,有很多是我即興發揮,臨時想到的。想到就說出來了,要是讓我現在組織那些觀點,我是說不出來的。所以我希望文字稿能早點給到我,看看我到底說了什麽。
不過有壹點我還記得。導演問我對邁克四處遊歷采風如何評價,我說堅決支持,絕對支持。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行走中體會到更深刻。邁克可以寫大部頭的美國飲食文化書籍,那就是讀過很多書了,但是他要做中國菜,就壹定要在中國大地上多多行走,在基層感受那些鄉土味道,那些才是中國味道的根。行走過程中,中西烹飪理念會有很多碰撞,碰撞出的火花也許就是邁克做中國菜的靈感所在。有了碰撞就意味著融合,飲食的發展就是在碰撞融合中前進的,歷史如此,今天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