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霜節氣如何養生?
九個健康小貼士
1英尺溫暖
俗話說“寒露不露腳。”寒露過後,氣溫逐漸下降,市民不要經常赤膊上陣,防止寒氣侵入體內,同時可以把涼鞋收起來,防止“寒氣自腳來”。晚上用熱水泡腳,可以擴張血管,加快血液流動,改善足部皮膚和組織營養,減少下肢酸痛的發生,緩解疲勞。腳自古以來就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心臟”。養生理論認為,腳離人的心臟最遠,負擔最重,最容易導致血液循環不暢。另外,腳的脂肪層很薄,保溫性能差,容易受到寒冷刺激的影響。因此,腳部保暖尤為重要。
2適時添加衣物
寒露過後,老人、小孩、體虛者要註意防寒保暖,逐步添衣。俗話說“春捂秋凍”,但老年人和各種慢性病患者要註意防寒保暖,防止“凍”生病。
不同季節不要穿的太快,厚度最好搭配,主要是保暖,不穿單衣也是寒露養生的重要壹點。人們認為,當環境溫度降低時,上呼吸道的抗病能力就會下降。所以要及時更換衣服,預防感冒。
3早鹽晚蜜
寒露是寒暑交替的秋天的開始。健康專家建議,應對秋燥的最佳飲食是“早上鹽水,晚上蜂蜜湯”。
白天喝鹽水,晚上喝蜂蜜水,不僅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也是秋季養生抗衰老的好食療,還能預防秋燥引起的便秘。
現代醫學證明,蜂蜜對神經衰弱、高血壓、冠狀動脈硬化、肺病等有療效。秋季經常服用蜂蜜,還能起到潤肺養肺的作用。
早睡早起
寒露過後,晝短夜長,自然界的“陽”開始收斂、沈澱。這時,正是人們保養陽氣的時候,所以生活時間也要相應調整。
蘇文四氣調神理論中的“秋三月,人早臥早起,皆以雞為樂”的論斷,就是要告訴人們秋季養生的道理。專家說,早睡可以順應陽氣的收斂,早起可以舒展肺氣。
5艾灸肚臍滋補秋季
如果是脾胃虛寒引起的腹瀉,可以用艾灸來解決。艾灸肚臍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將燃燒的艾條直接掛在肚臍上方約1 cm處進行艾灸,以有溫熱感為宜。
每次灸半小時左右,每天1次,連續灸10次為1。壹般來說,這種方法壹年四季都可以用,但秋冬季節效果最好。
體質虛弱引起的胃腸功能紊亂、神經衰弱等疾病,用此法有很好的防治效果。隔姜灸也是現代人常用的灸法。取壹片生姜,切成厚片,放上幾眼,放在肚臍上,點燃艾炷,在姜片上進行鳥啄灸(就像鳥啄壹樣),感覺溫暖舒適。
6養陰防燥
寒露過後,雨水越來越少,天氣幹燥,晝熱夜涼。很多人都有中醫所說的“寒燥”癥狀,即咽幹、鼻幹、皮膚幹。
飲食方面,少吃辛辣、辛辣、燥、熏、烤等食物,多吃芝麻、核桃、銀耳、蘿蔔、西紅柿、蓮藕、百合、沙參等具有滋陰潤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
水果有梨、葡萄幹、菱角、香蕉等。蔬菜有胡蘿蔔、冬瓜、蓮藕、銀耳和豆類、菌類、海帶、紫菜等。
7適當養胃
秋季氣溫漸冷,胃腸道對冷刺激非常敏感。防護不當會引起胃腸道疾病或加重原有的胃病。所以寒露後要特別註意對腸胃的保養。
首先要特別註意胃部保暖,適時添加衣物,晚上睡覺要蓋好被子。另外,消化道潰瘍的發生發展也與情緒有壹定的關系,要註意保持精神愉快,情緒穩定。
8適當的運動
秋天氣候適宜,空氣質量好,不妨親近大自然,多做運動,吸取天地精華。
秋天是鍛煉的好時候。可以根據個人情況進行鍛煉。長期堅持可以增強妳的心肺功能。散步、爬山都是不錯的選擇,但是剛開始強度不要太高,運動量要逐漸增加。
9掃除抑郁
秋季,臨床抑郁癥患者明顯增多。專家指出,深秋天氣寒冷,日照少,風起雲湧,落葉紛飛,往往會喚起壹種荒涼感,使人情緒不穩定,容易產生悲傷情緒。
爬山開闊心胸是抵禦秋郁的有效方法。中醫早就認識到登山是治療秋郁的好方法。重陽爬山,是給秋郁打壹劑預防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