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所屬的所有菜系
特點是色澤金黃,原汁原味,清香濃郁。
原料:滑嫩油雞1只(重約2.5kg),熟雲腿100g,鮮香菇100g,幹貝50g。調味油900g(實際用量約70g),料酒150g,鹽20g,味精6g,蔥姜5g,醬油25g,糖25g。
制作過程(1)將炒好的雞去掉絨毛,剁掉爪和頭,去骨,剁成大塊(50g左右),抹上少許醬油,放入加熱到八成的油炒勺中,然後煎熟取出。(2)將雲腿切成多米諾骨牌大小的塊。扇貝,剝去老肉,放入碗中,加入料酒、蔥、姜和適量的水,放入抽屜中蒸熟,去掉蔥、姜備用。(3)用熱油將蔥、姜翻炒,將雞塊翻炒均勻,將料酒煮熟,加入鹽、糖、味精、醬油和適量的水,燒開後將雞塊和湯放入缸中。(4)立即將雲腿、幹貝、香菇分三份堆在雞塊上,蓋上蓋子,小火燉50-60分鐘,撈出。
起源於明末,興盛於清初,是壹種奇葩的花壇雞,以其獨特的瓷鍋(或特制砂鍋)燜制工藝,神秘的宮廷藥物,以及騰沖當地的原料(在騰沖也很難吃,因為制作難度大)。
明末清初,明末李詠在吳三桂的驅趕下,經騰沖逃往緬甸。雖然是“死龍”,但皇帝的架子是放不下的。被騰沖的“大救”(見關於yobo哥大救的文章)救下後,他想“開心壹下”。讓逃離緬甸的禦廚找點東西在當地做,安慰壹下龍的臉。
廚師很有鑒寶眼光,看上了壹個自由放牧的農民養的土雞。這是為什麽呢?
因為選材很重要,不能因為降低成本就用養出來的肉雞。(看來廚師是幾百年後才知道雞多是用含激素的飼料養的。)第二,雞不能太肥也不能太瘦。太胖,口感不均,太瘦,容易走的太遠,沒吃到頭,而且形狀也不好。第三,雞的年齡以10月份為好。四、選擇雞皮要註意光滑、完整,如果有疤痕,皮下淤血會影響美觀。
將挑選的雞放血和拔毛,取出內臟,(註意:這些都不是)清洗和幹燥。然後,給雞定型(視雞的形狀而定),均勻刷上壹層蜂蜜上色。鍋裏炸,油量壹定要松,油溫不要太高,雞皮金黃時撈出。
然後,就是紅燒,時間最長,很難掌握。因為燜雞的壇是特制的,在戰亂災難的時候不太好找,所以我們用騰沖自制的砂鍋(註:高度大概20 - 80cm視雞的大小而定,選擇多少,呵呵,是不是很過癮)然後加入鹵水。鹵水是由十多種中草藥制成的。藥品不能散裝放入鍋中,要放入紗布袋中。有涼姜、肉桂、草果、幹姜等。這些藥並不罕見,大多數都是普通的東西。關鍵在於劑量搭配和比例,多少雞用多少劑量,這是我們祖祖輩輩積累的經驗。藥的多少決定了是否難吃,這是做正宗壇子雞的難點。否則皇宮的秘方是什麽。
封好罐子,放在桶裏煨4個小時,再燉3個小時,壹共7個小時。開罐離罐後,色澤金黃,如玉,鮮艷奪目,色澤純正持久,不悶不膩,入口細膩,皮脆肉嫩,口中清香四溢。壇子雞還有活血舒筋、清肺健胃的作用,特別適合老人和小孩食用。
這個時候,明太祖李詠只是在國難當頭的時候才想吃飯,但是沒有用。最後吳三桂從緬甸搶到昆明,用細繩勒死。李詠皇帝的人和其他人多年來壹直生活在民間,這使得壇雞重新回到公眾面前。當我們親自品嘗這種美食的時候,是不是品味到了其中的文化味道和歷史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