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理能力缺陷
相關因素
剖宮產手術及麻醉的影響。
術後輸液、留置尿管和疼痛的影響。
主要性能
1.不能翻身或側臥,需要護士協助。
2.生活不能自理,如漱口、洗臉、洗腳、更換會陰墊紙等。
護理目標
可以滿足患者的基本需求。
病人可以重新獲得照顧自己的能力。
護理措施
協助患者進食、洗漱、穿衣,及時更換會陰墊紙,保持床單清潔舒適。
把傳呼機和日常用品放在觸手可及的地方。
密切觀察傷口是否有滲血和陰道出血,保持輸液管和導管通暢。
待患者雙下肢恢復知覺後,幫助其翻身或側臥。
協助哺乳,做好嬰兒護理。
全麻病人蘇醒前應有專人監護。
鼓勵早起床,步行去廁所。
測量血壓、脈搏、呼吸等。根據醫生的建議。
重點評估產婦生活自理能力恢復情況。
渴望
相關因素
剖宮產後麻醉消失。
子宮收縮。
主要表現為呻吟,產婦拒絕按壓子宮底部。
病人感覺很舒服。
患者主訴疼痛緩解或減輕。
護理措施
取舒適臥位,脫枕6小時後取半臥位進行硬膜外後麻醉。
及時系好腹帶,減少傷口張力。
按規定給止痛藥。
護理操作應輕柔、集中,減少病人移動。
教患者有效咳嗽,咳嗽時輕壓傷口。
采取各種措施轉移患者對疼痛的註意力。
關鍵評估
患者術後疼痛緩解程度。
疼痛緩解措施的效果。
疼痛對術後生活的影響程度。
舒適度變化:腹脹
相關因素
剖宮產和麻醉導致腸道蠕動減弱。
剖宮產後翻身,減少活動。
主要表現為患者感覺不適,腹部隆起,叩診音鼓,聽診腸鳴音減弱或消失,肛門不通氣。
護理目標
患者主訴腹脹緩解或減輕。
患者肛門排氣排便。
護理措施
少量多餐半流質可促進腸道蠕動,快速產氣的食物如糖、奶等。
鼓勵患者勤翻身,早下床,促進腸道蠕動。
給腹部松脂熱敷,輕輕按摩腹部,促進排氣。
遵醫囑給予新斯的明肌肉註射或穴位封閉。
必要時肛門排氣,或使用開塞露和瀉藥。
關鍵評估
患者腹脹減輕的程度。
減輕病人腹脹措施的效果。
母乳餵養無效
相關因素
媽媽又累又疼。
對母乳餵養缺乏信心和知識。
寶寶的抱姿不正確,或者媽媽凹陷扁平等。,並且沒有實現有效的抽吸。
早產兒,媽媽營養和水分攝入不足,哺乳受到幹擾(媽媽/寶寶生病)。
主要性能
媽媽*沒有吃飽或者奶水少。
母親有疼痛,但嬰兒吮吸很少或很弱。
每次餵奶後,寶寶總是又餓又鬧。
護理目標
媽媽們基本掌握了母乳餵養的知識和技能,對母乳餵養有信心。
寶寶生長發育正常,表現為排尿正常,無發熱,無低血糖,體重有所增加。
護理措施
剖宮產後30分鐘內返回病房,進行母嬰局部皮膚接觸,早吸30分鐘。
教育母乳餵養的知識,糾正孕婦及家屬對母乳餵養的錯誤看法,可以提供閱讀的資料。
指導母親餵養技巧,尤其是第壹次哺乳時。
讓母親放松,采取舒適的姿勢。哺乳姿勢可以是躺、抱或坐。
演示和解釋寶寶紮根反射,用它來幫助寶寶用乳頭和大部分乳暈有效吸吮。
媽媽壹手抱著寶寶,另壹只手的大拇指與其他四指分開,呈C字形握著,幫助吮吸。
指導母親按需哺乳,雙方均可有效吸吮。
對於抑郁或扁平的媽媽,每次哺乳前做做運動或用吸奶器吸出來。
媽媽要有充足的睡眠,每天8-9個小時,並保持愉快的心情,不要過度疲勞,保證足夠的液體攝入,如喝雞湯、魚湯,保證乳汁分泌。
對於乳房疼痛或皸裂的母親,在哺乳後擠出少量乳汁塗抹在她們身上並保持幹燥。
當奶水膨脹時,教它人工擠奶的方法。
對於因病暫時不能哺乳的媽媽,要教會她們人工排空的技術,保證病後母乳的正常供應。
關鍵評估
母親及其家人對母乳餵養的了解。
母乳餵養技巧的掌握。
乳汁分泌。
寶寶吸吮*的能力和效果,寶寶的生長發育是否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