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為什麽現在只聽說元宵節(元宵節)和中秋節(鬼節),而不怎麽聽說下壹個元宵節?

為什麽現在只聽說元宵節(元宵節)和中秋節(鬼節),而不怎麽聽說下壹個元宵節?

目前,我只聽說過上元節(元宵節)和中元節(鬼節),但我不太聽說過夏媛節,因為它不與人們的生活相結合。它只是作為道教節日而存在,很少有節慶活動。

1,說下元首先要說三元和三官。

夏媛是“三要素”之壹,“三位壹體”是源於道教的壹系列節日。三元節,即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佛教稱笠原節)和十月十五的下元節。

符合三要素的神仙是天官、地官、水官,合稱為“三官”。三元日是三官的生日——正月十五,拜天官;7月15日,中原,主拜地方官;10月15日,赴元朝拜水官。

三官之神,能驅災除難,但也有區別。天佑百姓,地方官赦罪過,水官釋厄。

明代《三教起源大全》中記載的三皇即三吏的事跡和插圖

2.這三位官員在道教神仙譜系中受到尊重。

道教的神仙很多,排名也很復雜。三清和於斯是最高級別,三官三皇的地位其實不低,排在中上階層(高於神仙的60%或70%)。太上老君、玉帝等頂級神仙都知道,土地爺、城隍爺等底層神仙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必須經常供奉。反而是三觀這樣的中高層,有點上不去,今天名氣也不明顯。

清代山東楊家埠木版年畫《天地之神》,集儒、釋、道於壹體,體現了民間信仰的多樣性,三官設在第四層。但三官是道教創立之初所崇拜的三個重要神。東漢末年,張道陵,即張天師,在成都附近的鶴鳴山創立了五鬥米道,這是道教的原始教派之壹。

與此同時,還有黃巾起義領袖張角創建的太平道。然而十個月後,黃巾軍被鎮壓,太平路消失。五鬥米道逐漸發展成為正宗的石天道教,成為中國道教的源頭。

張天師,即張道陵,是道教的創始人,人們認為他可以保護他的家庭和房子。三公信仰是五鬥米道的主要宗教思想。五鬥米道吸收了民間對天、地、水的自然崇拜,將其神化,創立了天、地、水三神,認為三大功能連接鬼神,主宰人類的命運。當時戰亂頻繁,人民生活貧困。五鬥米道在宗教中設置鬼官,號稱可以治病救人。

張道陵認為,疾病是因罪而生的,所以治療的方法是:在文書上寫下病人的姓名、病人所犯的罪以及懺悔、悔罪的意思。這份文書* * *,壹份在山上,壹份埋在地下,壹份浸在水裏,分別送給天官、地官、水官,向三官表示懺悔,祈求安康,稱為“三官手書”。

作為獎勵,病人家屬需出五鬥米,故名五鬥米道。東漢五蒲式耳大米相當於壹個人五天的飯,農民吃得起。等病好了,他們就可以入道了。就這樣,五門三官的信仰逐漸傳播開來。

3.唐代三元節的盛況

道教在唐代非常興盛。唐朝皇帝認太上老君老黎姿二為始祖,唐高宗追稱他為太上皇。道教在唐代成為國教,政治地位得到國家保障,自然大發展。在當權的人中間,在民間,當時是反佛教的。

因此,三元節成為唐代的壹系列節日。

道教認為三官大帝在三元節下界考驗人類罪惡的善惡。在這壹天,道教徒要沐浴更衣,凈化身心,築壇祭祀,焚香禮拜,念誦道經,祈福消災。三元節舉行的這壹套儀式和祈禱,稱為“三元齋”。除了三元齋,唐代六經所載的其他道教齋戒法器,如金座齋、玉座齋、黃座齋、明真齋等,也可以在三元齋上舉行。

能在三元節期間舉行,必然要舉行各種道教齋戒法器,這也是三元節在唐代影響很大的主要原因。三元節也因此成為壹個周年紀念的道教節日,也是壹個全國性的節日,相當於今天的壹個節日。三元節期間,皇帝在天下各地禁宰三天,道觀和齋戒儀式在各地繼續進行。

4.為什麽下壹個元宵節被遺忘了?

可以想象,人們之所以熱愛三元節,壹定不是因為它的宗教意義,而是因為慶祝活動早已超出了宗教的範疇。

燒燈籠的習俗是在去年元月形成的。唐長安實行宵禁,但元宵節前後幾天,放了三夜燈籠。“千門開,萬燈亮,正月中旬遷帝都。”“我不能不想念這塊玉。”無論貴族還是市民,都走出了方門,看著各式各樣的燈籠爭奇鬥艷。

中秋節不僅是道教的節日,也是佛教的節日。後來道教和佛教都在這壹天舉行給死者翻身的儀式,與儒家倡導的“孝”不謀而合,道教、佛教、儒家在此融合。中秋節很快就從道觀寺廟裏的宗教節日變成了民間節日,人們在這壹天舉行盛大的追悼會。

只有下元節活動最少。

換句話說,上元和中原在唐代就已經發生了轉變。它們已經超出了宗教的範圍,加入了許多為人們所接受的節日和習俗,成為壹個民間節日。但下元節並沒有和人們的生活融為壹體,只是作為道教節日存在,當然節日也很少。

沒有新元素的融合,沒有具體的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實體作為支撐,下壹個元宵節必然會被普通大眾遺忘,消失在中國傳統的節日時間軸中。

5.明清天官的轉型與地方官、水官的衰落。

不僅夏媛被遺忘了,而且人們對這三位官員的信仰也有了不同的發展。

三官創立時,職責有壹部分是相同的,即掌握天下禍福,傳神——相當於今天的紀委監察部和選拔分配幹部的組織部領導。

明清時期,隨著道教世俗化的發展,三官不再是過去“三位壹體”的形象。

出於天佑百姓的職責,天官信仰逐漸凸顯,在民間最為普遍。人們把天官視為幸運之神,並在春節期間畫年畫。有兩種常見的方式:

第壹,作為門神,穿著官服、長袍、玉帶,抱著如意算盤,風度翩翩,加持天下。

清代四川綿竹木版年畫中的天官門神

第二,作為幸運星,與代表盧的文昌帝君、代表壽星的南極仙翁壹起,也被稱為福祿壽三星。

清末上海小學木版年畫《福祿手三行》

於是,在民間信仰中,天官逐漸脫離了三官帝,三官教只突出了天公保佑百姓的部分。地方官的中元節逐漸被佛教占據,水官在元代的活動也不多,二官也逐漸失勢。天官忙著加持別人,連三官監管人間善惡的職責都轉給了其他神仙。是誰呀?竈神

每個廚房的竈臺前都貼著竈王的神像。竈王爺被視為壹家之主,家庭的保護神,監督壹個家庭的功過。每年給竈臺供奉祭品後,竈神都會向玉帝報告。人們希望他多說好話,用蜜瓜祭竈。我希望他的嘴會更甜。“天道說好,下凡吉祥。”

6.下元節的節日習俗

今天,元宵節仍然是道教的節日。北京的百元寺、北嶽衡山的三元宮、山東臨沂的山觀等許多道觀都會準時舉行下元節,慶祝“元元年聖誕節”。(可以在網上搜索壹下2019白雲觀下元法會非常完整的視頻。有興趣可以自己看。)

在民間,也有夏朝祭祀水官的習俗。中國自古以農興邦,水關系到農業生產的興衰成敗。水官是道教掌管壹切水的神,掌管天下所有的水旱災害。時宇、風伯、雷公、電母和王龍都服從他的命令。在有三官廟的地方,下壹個元朝,人們自然要祭祀水官。

此外,接下來的元朝民間還有壹項重要活動,就是祭祀爐神太上老君。金屬制造工匠,包括金匠、銀匠、銅匠、鐵匠、錫匠、修補匠等。,都把老君當做這個行業的爺爺,上帝。不過這個活動和水官關系不大。

今天的下元節在民間依然毫無存在感。然而,如果水官救濟厄立特裏亞,這將是壹場災難和苦難。在新冠肺炎虐遍天下的時候,去道觀參加元代的佛事會,祭奠水官,無論功利與否,都能給人帶來壹些心理上的安慰。此外,回歸原點,夏媛水關的監管職能存在謹慎警示,值得我們反思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