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菜不僅善於發揮原料的風味,最重要的是,用火腿作為調料,燉、蒸、炒等烹飪方法,使徽菜特別香,特別好吃。
比如:蒸火腿片、石雞烤火腿、火腿燉冬瓜、火腿炒絲瓜、火腿炒四季豆、火腿蒸雞蛋餅、火腿燉冬筍、火腿燉鱔魚、火腿蒸臭豆腐、火腿燉鯽魚等等。哪怕是燒個豆腐,炒個蕨菜,隨便在地裏摘點蔬菜,隨便放幾片火腿進去,就能勾起壹肚子的食欲,農家樂的土菜也足夠優雅。
惠州作為壹座歷史文化古城,風景清新脫俗,令人心曠神怡。沈浸在這座古城寧靜和諧的徽記中,惠州享受著徽州帶來的感動。
徽州不僅是壹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古城,還是中國八大菜系之壹,已有百年歷史。火腿作為徽菜中的重要壹員,是中國多年歷史文化沈澱的結果。
火腿最初是為了抵禦南方炎熱潮濕的天氣而形成的。勤勞的徽州人為了保存方便,將其制成火腿,卻因其獨特的蠟味成為徽州人的最愛。壹條優質火腿,紅亮如火,肉質細嫩緊實,蠟味十足,肥瘦均衡,是徽菜中著名的輔助品。
早在明清時期,徽商盛行,徽菜廣為人知,火腿逐漸遍布全國。在徽菜的制作中,火腿通常利用自身的蠟味,既完美地保留了食材的原汁原味,又使菜肴清香可口,是徽菜中不可或缺的壹員。
“火腿”這個詞是以它鮮紅的肉命名的。“火腿”壹詞最早出現在北宋蘇東坡的《物與飲食粗談》壹書中,書中明確記載了火腿的做法:“火腿以豬胰臟烹,油盡。山谷藏火腿,幾十年不油,壹片麩雲。”
據考證,火腿加工始於唐代,盛於宋代。古徽州績溪胡氏宗祠的腰花板上,也有壹幅勞動者雙手捧火腿的畫面。而且自古以來就有金華火腿在東陽,東陽火腿在惠州的古話。浙江金華,地處徽州邊緣,是徽商最早到達的地方。
唐代詩人李白在金華留下這樣壹首詩:“聽說金華渡口連著東邊五百灘。他大年初壹手拉手,劃進了新安。“當時徽商從歙縣出發,進入浙江金華,徽州火腿傳入金華,促進了金華火腿業的繁榮。
等剛宰完的豬腿溫度涼下來,準備壹個大桶,幾塊比較平的石頭,幾十袋鹽,就可以開始腌制了。人們通常用豬後腿腌制火腿,因為腿會比以前更好吃。在豬腿表面均勻的塗上鹽,註意不要露出壹點肉,然後放入大桶中,撒上壹層鹽,再把第二塊豬腿鋪上鹽。
以此類推,直到所有的豬腿都放入缸中(缸中也會加鹽壹些肉條)。最後用大石頭壓壹下就行了。
大概過了壹個星期,把石頭移開,壹塊壹塊的把豬腿拿出來,把缸底剩下的血倒出來,然後檢查豬腿上是否塗了鹽。如果是,再灌滿鹽,放回缸裏,再用石頭壓。
第二次腌制要讓鹽水慢慢滲入豬腿。至少要壹個月,然後把豬腿拿出來,把火腿用冷水泡壹天,然後用清水把火腿表面的鹽洗掉,再掛在外面晾幹。
幹燥時間長,見證了腌制的豬腿逐漸由白變紅變透明的過程。豬腿表層要打磨光滑,色澤紅潤,肉質緊實,才能算是正宗的徽州火腿,這種火腿吃起來會又香又好吃。
而這些掛在身邊晾曬的火腿,成了冬日鄉村裏壹道非常美麗獨特的風景,也成了攝影師們爭相拍攝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