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五月初五是傳統的端午節。“End”代表“initial”,代表炎炎夏日的到來。以時間計算,其所在的月份也叫“午月”,所以這壹天叫端午節。
古代的“端午節”並不是壹個好的節日。古書記載,每年的這壹天氣溫驟升,各種毒物出現,猛獸誕生。這壹天為了避禍,人們有抽艾草、喝雄黃酒、織彩繩的習俗。
然而,幾千年過去了,端午節的內涵早已發生了變化。有人說這壹天是為了紀念偉人,也有人說端午節是另壹個家人團聚的日子。也許在每個人的心目中,端午節的定義都不壹樣。它不僅僅是壹個節日,更是每個人心中的壹種情懷。
吃粽子
這是壹個民族的習俗,保持了幾百年。在古代,粽子也被稱為教書匠和粽子。愛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自盡。當時,為了保護偉人的身體,人們包了很多粽子放入河中,以吸引魚蝦。從那以後,吃粽子就成了壹種習俗。
風俗飲食不同,各地粽子差異很大。最早的時候,人們經常用角來祭拜祖先,所以最初粽子的形狀和角差不多。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出現了三角形或四邊形的粽子,粽子葉的材料也越來越豐富。
龍舟比賽
賽龍舟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之壹,其起源也與愛國詩人屈原有關。據說屈原跳河後,楚人不願看著偉人死去,就劃船追趕。大家都趕到洞庭湖,最後卻找不到屈原的蹤跡。賽龍舟的習俗最初流行於南方,後來逐漸成為全國性的習俗。
賽龍舟還可以強身健體,尤其是向後拉、搖槳、向前推,可以鍛煉我們的上半身肌肉,培養我們的協同工作能力。
五色線
五色線也叫五彩線,或五彩長壽線。端午節,人們會在手腕、腳踝或脖子上系上五顏六色的繩子,防止五毒相互靠近。而且五色線要到6月6日才可以摘下來扔到河裏沖走。
五色線的習俗與藥王孫思邈有關。人們認為把五色線扔到河裏,就能洗去壹切疾病,送走災難。雖然它的名字叫五色線,但編織時沒有固定的顏色限制。壹般至少有兩種顏色,也可以使用十種以上的顏色。
戴葫蘆
成熟的葫蘆裏有無數的葫蘆籽,古人認為這是“子孫後代”的象征,同時葫蘆的諧音“福祿”也象征著好運,所以古人有戴葫蘆的習俗。在端午節,小孩和大人都可以戴上葫蘆來避邪避災。
直到今天,壹些地區仍然有端午節掛葫蘆的習俗。他們會把葫蘆打扮起來,塗上五顏六色的顏色,然後戴在身上或者放在床頭。
煮雞蛋
雞蛋也是端午節必吃的食物。民間傳說人間有瘟神。每到端午節,就會害人,帶來疾病。人苦不堪言,就去女媧娘娘廟磕頭祈福,希望她能消災減福。女媧得知此事後,告訴瘟神,世上還有她的孩子,不允許瘟神傷害他們。當瘟神問女媧哪些是她的孩子時,女媧回答:每年端午節,她孩子的衣襟前都會有壹個雞蛋袋。之後,瘟神又來到人間,發現每個孩子的胸前都有壹個網兜,裏面裝著煮雞蛋。瘟神再也不敢對孩子們怎麽樣了。從此,他就有了端午節吃雞蛋的習俗。
流浪所有疾病
這種習俗主要流行於陜北,又稱散步健身。據說端午節,全家人壹起出遊,步行到集鎮或寺廟,壹年之內可以避免所有的疾病。直到今天,每到端午節,我們仍然會在壹些地區看到人們在遊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