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投法
操作要點: 先倒水,再放茶,讓茶慢慢沈下去。
上投法是適合身骨重、多芽毫的茶葉,如綠茶。茶葉身骨重,投入水中後會自行慢慢下沈,釋放內含物質,茶葉表面附著的茶毫也緩慢地在水中散開,能得口感鮮活的茶湯,茶湯也不會因茶毫過多而渾濁。
通常來說,細嫩名優綠茶壹般用這樣的方式泡如碧螺春、信陽毛尖等。
中投法
操作要點: 先倒水,大概註滿容器三分之壹的位置,然後放茶,等茶浸潤壹會兒,再註水。
用中投法泡綠茶,是最常見的,也可以說適用於所有綠茶。先將開水註入杯中約1/3處,待水溫涼至80°C左右時,將茶葉放杯裏去,再將約80°C的開水從碗沿壹個地方倒下去,就成了
註水時註意水柱高細些,也可以控制水溫。嗯,其實這樣也是為了讓水流催動茶葉旋轉,會很好看。
壹般如龍井等大多采用這樣的泡法說白了其實就是兩次分段來泡,這樣的泡法,也不怕泡鮮嫩的綠茶時水溫過高出澀味。
下投法
操作要點: 就是先放茶,再倒水。
用下投法泡的綠茶,比較多的是太平猴魁六安瓜片。它們的葉片選用不算特別嫩而且葉片也大。如果想要滋味更飽滿,可以兩段式倒水,先註水1/3,搖晃玻璃杯最後再註七分水。
講完了投茶的方式,我們再說說註水的方式。
註水有高低
註水水柱分高低,其實不用記......妳只需要理解想要水柱高些就把水壺拿高點......反之就是水壺拿低點......主要就是說水柱長短的區別嘛,至於它高低分別的目的,高些呢,水流的力度就要大些,低些呢,水流的力度就小些,相信大家都懂。
註水有粗細
同理也就有粗細了,妳倒得急壹些水柱就粗些勁兒猛些,倒得緩壹些示柱就細些、勁兒小些跟家裏放水洗澡擰閥門差不多壹個道理。
註水有位置
我們以蓋碗來泡茶舉例,妳把水柱定在蓋碗碗沿的壹個地方,讓水沿著碗壁流下去,就叫單邊定點。
還有壹種也是沿著蓋碗內側碗壁註水,但壺嘴會順著碗壁移動,讓水柱溜上壹圈,這個註水法名字很形象“環圈註水”。是為了讓茶和水接觸更充分,更快的出味兒、出香。
以上兩種不同位置的註水法,坊間有很生動的形容總結,就是“卑鄙下流”(杯下流)剛聽到這個說法時,真是讓人笑Cry了好嗎?
最後壹種很生猛的,就是壹個水柱不貼著碗壁走,而是直直的砸到蓋碗裏的茶上。但是,其實我們不建議這麽做!泡茶,還是沿著杯壁註水最佳。
下面我們把這些註水方式組合起來,看看什麽方式,適合用來沖什麽茶。我們分了“輕重緩急”四種情況,幾乎可以應對所有種類的茶。
輕:
定點低,沖細水柱,慢慢地浸潤,適合比較碎的普洱熟茶,或者很嫩的茶。
重:
定轉註水,水柱高粗,這樣的註水方式沖擊力很強適合緊實顆粒的,比如烏龍,用螺旋註水法,讓水打圈兒註入蓋碗,引起旋轉的水紋,充分攪動茶葉和水的融合,茶汁更好的浸出來,這樣才能把香氣激發出來。
緩:
定點註水,水柱高、細。這樣的註水方式適合白茶。因為白茶輕揉撚、輕發酵,要稍微急些才能讓茶汁浸出,但是由於白茶原葉壹般比較細嫩,所以不適合用水柱去擊打,水柱應該細些。因為浸出慢,所以需要壹個細的水線,有更多時間讓它浸出來
急:
旋轉註水,水柱低粗。這樣的註水方式適合紅茶。紅茶發酵重,揉撚也重,需要壹定程度攪動,讓茶汁浸出,滋味出來。但是不能過快,否則茶的滋味瞬間釋放出來,會讓茶味容易苦澀
順便......提壹句煮茶
煮茶也是壹種茶葉的泡法。比如黑茶、老白,煮出來的口感會更順滑,內質更豐富。
妳看少數民族比如內蒙、新疆、西藏等地的小夥伴們,都是用緊壓“黑茶”添加不同的原料,用煮的方式飲茶。我們喝黑茶更習慣不加東西,但是同樣用煮的,才能讓茶湯更飽滿順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