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還能喝牛奶嗎?壹項針對50萬人的研究發現,喝牛奶可能會增加患癌癥的風險。

還能喝牛奶嗎?壹項針對50萬人的研究發現,喝牛奶可能會增加患癌癥的風險。

乳制品(包括牛奶、奶酪、酸奶等。)是西方人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乳制品的消費量不斷增加。

乳制品中的鈣、維生素D和蛋白質是人體健康的必需營養素。因此,人們長期以來壹直強調乳制品對我們健康的好處。但是乳制品對健康有害嗎?近年來,無論是西方國家還是中國,癌癥的發病率越來越高。

那麽乳制品和癌癥的發生有關系嗎?乳制品與癌癥風險之間的關系壹直存在爭議。比如增加乳制品和鈣的攝入,可以降低大腸癌的風險,但會增加前列腺癌的風險。乳制品中的鈣和維生素D與減少腸癌有關。乳制品中大量的飽和脂肪和鈣與前列腺癌的增加有關。雖然之前很多研究的結果並不統壹,但這種爭議壹直存在。

同樣,雖然我國乳制品(主要是牛奶)的消費量大幅增加,平均攝入量從1992增加到2012年的24.7g/天,但仍遠低於西方國家(如美國2015年的攝入量約為400g/天)。那麽,在中國,牛奶消費與癌癥有關嗎?

首先是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的結果。

最近,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研究)表明,乳制品攝入量的增加與癌癥、肝癌、女性乳腺癌和淋巴瘤的風險增加有關。

從2004年到2008年,CKB研究從中國十個不同地區(五個城市和五個農村地區)選擇了大約50萬名無癌癥居民。在平均10.8年的隨訪期內,發生了近萬例癌癥。

研究中,20.4%的居民定期(1天/周)食用乳制品(主要是牛奶),這些居民的平均攝入量為80.8g/天。所有居民乳制品的平均攝入量為37.9克/天。

對基線時未報告癌癥史的510,146名參與者進行Cox回歸分析。在分析中,考慮了以下風險因素,按照風險年齡(連續)、性別(二元變量)和地區(十個地區)分層,並針對教育(四類)、收入(四類)、吸煙(四類)、飲酒(四類)、總體強度活動(連續變量)和癌癥家族史(二元變量)進行了調整。

對肝癌的分析還對HBsAg狀態(三類)進行了額外的調整。在最低(從不/很少)、中等(每月)和最高(定期)攝入量組中,乳制品攝入量的估計粗平均值(克/天)分別為24.0、44.4和80.8克/天。與總癌、肝癌、淋巴瘤和女性乳腺癌發病率相關的FDR校正P趨勢值分別為0.002、0.04、0.17和0.01。

乳制品的食用量與總癌癥和某些特定部位癌癥的風險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調整後(調整肥胖等其他生活方式後),每日攝入每50克/天,總癌、肝癌(n = 3191)、女性乳腺癌(n = 2582)和淋巴瘤(n = 915)的風險增加,HR為1.07(95% CI 1.04-65438+)。1.12(1.02-1.22),1.19(1.01-1)和65438。

然而,在對許多測試進行調整後,與淋巴瘤的相關性沒有統計學意義。

此外,在結直腸癌(n = 3350,1.08[1.00-1.17])或其他位點特異性癌癥之間沒有觀察到顯著的相關性。換句話說,乳制品的攝入量越高,患癌癥、肝癌和女性乳腺癌的風險就越高。每增加50g/天,風險分別增加7%,12%,17%,19%。其他癌癥與牛奶攝入無關,包括肺癌、胃癌和胰腺癌。

據研究人員介紹,這是中國第壹次也是最大規模的前瞻性隊列研究,探討了乳制品攝入與癌癥的關系。

二、牛奶“致癌”的原因分析

關於乳制品攝入量較高與癌癥的關系,筆者推測可能有以下原因:

同樣,許多國際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

歐洲癌癥和營養前瞻性調查(EPIC)在65,438年至092-2000年間,在65,438+00個歐洲國家(丹麥、法國、德國、希臘、意大利、挪威、西班牙、瑞典、荷蘭和英國)的23個中心招募了520,000名20-85歲的人(包括男性和女性)。

目前該項目已經進行了15年。歐洲癌癥與營養前瞻性調查對477206人進行了平均11年的跟蹤調查,分析了乳制品總攝入量、乳制品不同攝入量、乳制品中的營養成分(鈣、維生素D、脂肪和蛋白質)與肝癌發生的關系。

食用大量乳制品,以及牛奶和奶酪的區別都與肝細胞癌風險增加有關。乳制品中的鈣、維生素D、脂肪和蛋白質也與肝細胞癌風險增加有關,而來自非乳制品的相同營養物質可以減少肝細胞癌的發生。

每天乳制品攝入量在206.9克以下屬於低水平;日攝入量206.9 g -381.7 g乳制品屬於中等水平;每天攝入乳制品超過381.7克就是高水平了。與每天攝入低量(206.9g以下)的乳制品相比,每天攝入中等水平(206.9g-381.7g)的乳制品患肝癌的風險增加36%,而每天攝入更多的乳制品(381.7g以上)患肝癌的風險增加66%。每天增加乳制品攝入量10%,肝癌風險增加2%。

相反,每天喝酸奶少於11 g為低水平;每天喝11.0 g -67.2 g酸奶屬於中等水平;每天喝酸奶超過67.2克就是高水平。與每天喝少量酸奶(11g以下)相比,每天喝適量酸奶(11.0-67.2g)患肝癌的風險降低14%,而每天喝大量酸奶(67.2g以上)患肝癌的風險降低6%。

進壹步研究發現,乳制品與肝癌風險有關,脂肪、維生素d和鈣的水平也可能相關。

第三,中國這項研究的結論是完美的?

這個中國50萬人的大樣本,經過長期的觀察和研究,有其重要的價值,但不代表可以得出確定的結論。雖然考慮了很多與癌癥相關的因素,但梅斯醫學認為還有很多未知因素沒有考慮到:

1.畢竟這是壹項觀察性研究,不是隨機對照試驗,現在下定論還為時尚早。未來還不如借助工具變量進壹步確認。

2.這項研究始於2004年,這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在此期間,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迅速的變化,這些因素本身也會對腫瘤產生影響。同時,這段時間也是中國環境汙染最嚴重的時期。眾所周知,環境汙染對癌癥的發生影響很大,是否每個家庭都安裝了空氣凈化器也會影響腫瘤的發生。這些復雜的環境因素還沒有被充分考慮。

3.這項研究中還有很多變量沒有全面考慮,比如牛奶的種類,普通牛奶還是高脂牛奶,脫脂牛奶還是酸奶?可能得出的結論也大相徑庭。

4.癌癥是壹種重要的疾病,但牛奶也會對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產生復雜的影響,要綜合考慮。

總之,梅斯醫學認為,牛奶的好壞需要更全面的考慮。

四、如何權衡喝牛奶的利弊?還要考慮心血管疾病等等。

1,癌癥不僅是全部,還有相當壹部分是心血管疾病導致的死亡。

薈萃分析還表明,乳制品總消費量與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之間存在顯著的非線性相關性。研究發現,高脂牛奶的攝入與癌癥死亡、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的風險顯著相關。但就整體數據來看,乳制品消費總量與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低有關。這項研究認為,低脂或脫脂牛奶可能更有利於健康,而全脂牛奶和高脂牛奶,相對而言,對某些疾病的風險更高。

2、癌癥類型不同,牛奶不代表對所有癌癥都增加。

事實上,許多研究表明,牛奶的攝入與前列腺癌、乳腺癌和肝癌有關。然而,大量的系統綜述也表明,牛奶,尤其是發酵乳制品,尤其是酸奶和奶酪,與常規和鋸齒狀大腸癌的風險呈負相關,即長期攝入酸奶可能會降低大腸癌的風險。

5.兒童和青少年可以喝牛奶嗎?

另外,目前大部分研究集中在成年人服用牛奶,那麽青少年服用牛奶會增加患癌風險嗎?

Meta最近的meta分析否認了這壹點。有研究表明,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攝入牛奶與日後患乳腺癌、結直腸癌和前列腺癌無關。而且還考慮了絕經、癌癥分期、乳脂含量、牛奶攝入階段,沒有發現與腫瘤的相關性。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兒童和青少年的牛奶攝入量與未來的癌癥沒有相關性。

當然,對於嬰兒來說,牛奶更安全。不用擔心奶粉的安全問題。

總結

總的來說,牛奶還是可以喝的!

但建議酸奶和牛奶可以搭配使用,使用低脂或脫脂牛奶可能更有益。另外,即使是酸奶,也要選擇無糖或低糖型,否則不適合糖尿病人。

對於未來的建議,可以通過更大規模的臨床試驗,觀察什麽樣的人群可以從牛奶中獲益,從而實現牛奶的精準攝入。我相信未來營養學也應該朝著“精準營養”的方向發展。

溫馨提示:患病/死亡風險增加多少?

乳制品的攝入量越高,患癌癥、肝癌和女性乳腺癌的風險就越高。每增加50g/天,風險分別增加7%,12%,17%,19%。這麽高,會不會很嚇人?有必要理解什麽是風險增加和發病率增加。

比如某種疾病的死亡率是30%,在某些情況下,死亡率會增加10%。此時,這種情況下的實際死亡率為30%+30% * 10% = 33%;那麽死亡風險增加多少呢?應該是這樣計算的。(兩種情況都是以100人計算),第壹種情況是30/(100-30),第二種情況是33/(100-33),然後兩者相除,就是[33/(100-33]。實際情況是100人,死亡增加了3人。這有多嚴重?

再比如,2016年,全國新增癌癥病例約406.4萬例,全國約14億人,即整體癌癥發病率(每年)為0.29%。喝50g牛奶會增加7%的風險,那麽發病率會增加多少呢?以每組10000人為例。正常情況下,10000人是0.29人;另外,65438+10萬人喝牛奶,65438+10萬人是X人。計算如下:[x/(10000-x)]/[0.29/(10000-0.29)]= 1.07,x = 0。65438+10萬人增加了0.02人,相當於每65438+10萬人增加了2人。如何看待這種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