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說白了,這些餐飲企業只是希望金融機構能放壹些錢出來,降低壹些利息。很多人可能會很不開心。賺錢的時候,為什麽不多捐點?
我們不做道德綁架。我相信如果不是被逼,我們不會在這個時間點說這些話。這些餐飲企業都是國內最好的餐飲企業,無論從市場規模還是盈利能力來說,都應該是頂尖的。如果這些餐飲企業無法生存,其他已經掙紮在生存線上的餐飲企業可能面臨更大的困難,但影響力有限,無法發出聲音。
我們都可以理解實體行業受疫情影響,但為什麽服裝企業不說,手機行業不說,餐飲行業卻不耐煩了?
1,線上系統比較脆弱。
服裝和電子產品,也是實體行業,雖然實體店占壹定比例,但疫情來臨時,這種需求也可以轉化為網購。
餐飲在線銷售作為最難規範的行業之壹,非常脆弱。外賣雖然有美團、餓了麽平臺,但更符合以對外銷售為主體的中低端快餐店。對於中高端餐廳來說,外賣的產品壹定不如店內的食物。所以無論是西貝還是九毛九,都是以內部美食為主,太二酸菜魚不提供外賣服務,以此來分化低端餐廳。
餐飲外賣的難點在於從商家到顧客的45分鐘。這個時間差距把體驗降低到了“滿”的標準。
2.重資產投資
以用餐為主的餐飲行業,有三個方面:硬件投入重、員工薪資重、虧損負擔重。
以西貝為例。許多人認為西貝賺了很多錢。賬戶裏只有5億現金流嗎?事實上,西貝的大部分盈利資金都投資在了開設新店上。開店需要重裝修,租金貴。每家店都需要投入相當大的資金。西貝直到今年才嘗試加入幾個城市。在此之前,所有的門店都是直營店。
員工工資占餐飲成本的30%以上。彼特是壹個大型餐飲品牌,這個包袱很重。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壹個中等規模的餐廳,十幾個服務員在忙碌,加上後廚的廚師,工作人員的工資很高。
餐飲的損失也特別大。經營好壹家餐廳,除了味道,最重要的是控制虧損。當疫情發生時,消費會直線下降,損失肯定會增加,采購成本也會增加。
像今年這樣的大規模防疫事件,對各行各業來說,其實都是極不可能發生的事件。沒有人會在壹開始就把這個風險考慮進去,但是壹旦出現,對餐飲行業來說就是致命的打擊。哪怕壹次,也可能耗盡幾十年的積累。
西貝壹邊呼籲政府的幫助,壹邊積極自救。這兩天,西貝已經恢復了部分門店的外賣業務。雖然對於每月上億的支出來說是杯水車薪,但也可以看到餐飲行業未來的發展。
作為國內餐飲行業的老大,海底撈的風格壹直和阿裏很像,壹直走在行業前列。我早就意識到勞動密集型的餐飲行業抗風險能力低。所以在探索無人餐廳的同時,我們也在增加外賣的份額。
基於互聯網和智能化的餐飲業將大大降低運營成本。在壹個理想的供應鏈中,每天的食物需求會被準確預測。店鋪分為外賣店和餐廳店,賣的場景比吃的多。但當餐廳遭遇意外風險時,規模較小的外賣店可以滿足用戶在家點餐的需求。
更少的人工,更合理的損耗,更小的占地面積,可以讓餐飲行業“更輕”,面對突發風險有更強的抵抗力。
要做到少用工、少損耗,除了智能化技術,更重要的是標準化餐飲。事實上,能夠發展成為連鎖巨頭的餐飲行業,已經實現了壹定程度的標準化。因為任何強烈依賴廚師個人水平的餐廳都很難發展壯大。
海底撈選擇了火鍋這個更容易標準化的餐飲品類,所以在外賣領域走到了前面。2018的外賣收入已經突破3億,相比2017增長超過50%。
但是作為對口味要求比較嚴格的西貝和九毛九,如何才能兼顧外賣的方便和口味呢?軟件方面,可以開設更密集的外賣店,組建自己的配送團隊,提高配送時效。從硬件部分,可以開發智能烹飪設備,更精確地模擬人工操作。
2003年非典之後,迎來了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降低了標準化產品的成本,間接提高了標準化產品的抗風險能力。2020年的新型肺炎,終於讓餐飲行業意識到了危機和風險。
好在我們的互聯網水平和智能化水平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餐飲行業更容易實現無人化和標準化。
在未來的餐廳裏,可能沒有服務員來接收妳的訂單,沒有大量的切菜工和洗菜工,甚至廚師也會成為廚房管理員。
妳可能覺得這是天方夜譚,但其實這個趨勢壹直在推進,只是妳沒註意到而已。試想有多少小餐館用小程序和微信官方賬號點餐,有多少大餐館用智能終端點餐。很多餐廳的服務員減少了70%以上。
在後廚,傳統的“廚師”不見了,更多的是按照標準化流程加菜點菜的廚師。壹個標準包裝袋裏摻多少油,多少鹽,多少胡椒。油鍋前面也會出現壹個電子表。即使沒有經過專業的烹飪訓練,也可以按照統壹的標準做出美味的飯菜。將來,壹只機械臂或壹臺機器可能會取代這些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