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歷時刻:2020年12月21日18:02:12
陰歷日期:冬月(小)初七星期壹
開始時刻:2020年12月21日18:02
結束時刻:2021年1月5日11:23
冬至做為節氣與節日在人們的心目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壹到冬至節家家戶戶都會過冬至,而冬至最明顯的習俗就在於吃,家家戶戶都會準備當地的冬至美食,如北方準備餃子,南方準備湯圓,都有著團圓的期盼,那麽冬至還有哪些特點呢?
二十四節氣冬至簡介介紹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壹個,也就排在了二十四個節氣的首位。傳統歷法以五日為壹候,三候為壹節或壹氣,壹年分為十二節與十二氣,合稱為二十四節氣。《月令七十二侯集解》關於冬至說: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冬至這天,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故曰冬至。
天文學上也以冬至日為北半球冬季的開始,冬至日標誌著陰氣到了極點,陽氣開始到來,但由於太陽輻射到地面上的熱量比地面向空間發散的少,短期內氣溫還會繼續下降。所以,冬至也是寒冷的開始。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壹天為歲終之日。又因為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壹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所以冬至又被稱為"亞歲",實質上相當於今天的春節。
古人認為,冬至陽氣生而君道長,是亂而復治之機。冬至過後就是另壹年的開始,《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也表明古人對冬至的重視程度。漢武帝采用夏歷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可以說,過"冬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的。為了區別於後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至前壹天叫做小至或小冬,也有稱做"添歲"、"亞歲"。而冬至這壹天,被稱為長至或大冬。冬至後壹天叫作至後。
節日習俗
1、祭祖
我國南方沿海壹帶如粵西、潮汕、浙江部分地區延續祭祖的傳統習俗。家家戶戶把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等。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2、吃燒臘與姜飯
廣東人冬至吃燒臘與姜飯,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潮汕壹帶有“冬節丸,壹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
3、吃年糕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從明末清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在四川卻是冬至吃羊肉湯,羊肉是冬日可謂冬日滋補之首。湖南湖北壹帶,在冬至那壹天壹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飯。
4、吃冬至團(冬至丸)
在南方壹些地區,則比較盛行吃冬至團(冬至丸),取其團圓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戶磨糯米粉,並用糖、肉、萊、果、蘿蔔絲等做餡,包成冬至團,不但自家人吃,也會贈送親友以表祝福之意。實際上,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壹歲”的說法。
5、吃餃子,喝羊肉湯
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相傳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壹些驅寒藥材以及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壹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