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人類自古食用,是人類食用最早的植物之壹。早在唐朝詩聖杜甫的詩中就有“充腸多薯蕷”的名句。山藥塊莖肥厚多汁,又甜又綿,且帶粘性,生食熱食都是美味。
1、外觀不同
淮山藥: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有縱溝、縱皺紋及須根痕,偶有淺棕色外皮殘留。體重、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白色粉性,有細小點狀突起。氣微、味淡、微酸,嚼之發黏。?
鐵棍山藥:形如其名,就是說外形堅硬筆直,似鐵棍。鐵棍山藥比較細,捏壹下手會硌得慌,表皮為土黃色或土褐色,表 皮光滑有白色斑點,須根長而密,毛眼較突出,蘆頭漸細,長(20~30厘米),有時具有紅色不規則斑痕。掰開來看,鐵棍山藥斷面比較白,纖維較細。
2、產地不同
淮山藥的產地是很多的,在我國的安徽,江蘇等地非常的流行,除此之外,在廣州壹帶也種植得非常多。雖然在不同的地方種植,但是它的歡迎程度是非常高的,因為大家都喜歡它的味道,而且也非常在意它所帶來的壹些保健作用,所以現在很多地區也種植了這種淮山藥,不僅可以做成蔬菜來吃,還可以把它當作治病的食療來用。
鐵棍山藥原產地是溫縣地處黃河和沁河交匯口上遊的包絡地帶,母親河黃河與發源於太行山脈的沁河水***同滋潤著這片土地,三面環山、壹面臨水的自然條件得天獨厚。
全縣土地分為臨近黃河的沙質土和臨近沁河的砂黏土,其分界線大致在今常店-大渠河-小南張-徐呂村壹線,往北屬沁河粘土,往南屬黃河沙土。根據當地山藥種植戶的經驗,沁河粘土更適合種植山藥。?
擴展資料:
1、淮山藥作為高營養食品含有大量蛋白質、糖類、B族維生素、維生素C、維生素E、葡萄糖、粗蛋白氨基酸、膽汁堿、尿囊素、及碘、鈣、鐵、磷等人體不可缺少的無機鹽和微量元素等營養成分。
2、分布範圍:分布於東北、河北、山東、河南、江蘇、浙江(450-1000米)、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北部西部、貴州、四川(700-500米)、甘肅東部(950-1100米)、陜西南部(350-1500米)等地。朝鮮、日本也有分布。
3、生長環境:生於山坡、山谷林下,溪邊、路旁的灌叢中或雜草中。 喜光,耐寒性差。宜在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壤土中生長。忌水澇。
鐵棍山藥歷史:
鐵棍山藥是種眾多山藥品種之壹。鐵棍山藥,因種植地不同,種植間隔年限不同,品質上會有所不同。其中以產自古懷慶府的懷山藥藥用價值更高。懷山藥主要指古懷慶府(它的地理範圍相當於現在的河南省焦作轄區溫縣、沁陽、武陟、孟州)所產的山藥。
《神農本草經》稱薯蕷,壹名山芋,藥用其根,因其藥效可與人參相比,又稱“懷參“。
《焦作誌》及清代《農學叢書》都有記載,它在食用、藥用方面均有價值。
百度百科-淮山藥
百度百科-鐵棍山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