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粥好不好?這本來就不是壹個能用壹句話說清楚的話題。因為——粥有不同做法和原料;喝粥有不同數量和時機;喝粥的人有不同身體狀況;喝粥時候配的食物各不相同, 怎麽能壹概而論呢?
愛擡杠的人最喜歡這種話題了,因為定義都不準確,擡杠的自由度就很大。
在張文宏醫生回答問題的時候,不可能花費半個小時,對喝粥的事情做面面俱到的闡述。 他的話,要放在具體的語境當中去理解。
我相信張文宏醫生所反對的,是那種只喝壹碗精白大米煮成的粥,再加點小鹹菜的早餐;或者是饅頭+白粥+鹹菜的早餐。類似的還有泡飯+鹹菜,燒餅+鹹菜,等等。然而,這的確是很多家庭和食堂的傳統早餐吃法。
他所強調的是加強蛋白質營養,而不是全面否定喝粥這種飲食文化。——傳染病醫生不是營養學家,理解他的主要意思就行,不必求全責備,更不能斷章取義。
實話實說,
白粥的營養問題有以下幾個:
1 蛋白質含量低,熱量密度低
白粥是精白大米加 5 倍以上的水煮成的。所謂熱量密度低,簡單說,就是幹貨太少了,喝兩大碗也是水飽。
大米在各種糧食原料重,是蛋白質最少的壹種。雖然它的蛋白質質量比小米、玉米、小麥略好壹些,但是按單位重量來算,粥裏的蛋白質還是太低了,大約只有 1% 多點。喝兩碗粥大約是 400 毫升,只能得到大約 5 克蛋白質。
壹個成年人,壹日當中的蛋白質及格量是女性 55 克,男性 65 克。所以,壹餐中的蛋白質最好能達到 20 克以上。喝兩碗白粥加點小菜,顯然是遠遠不夠的,即便加了個雞蛋(6 克蛋白質),還是不夠。
張文宏醫生之所以建議早餐喝牛奶替代粥,主要是因為半斤牛奶能提供 7.5 克的優質蛋白質,牛奶+雞蛋+粥,加起來就有 18.5 克蛋白質了。但是,如果又喝兩碗粥,又喝半斤牛奶,就怕總體積太大,早上喝不下。
2 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低
在所有主食原料當中,精白大米,幾乎是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最低的壹種。
和小米相比,大米鐵含量只有小米不到五分之壹。
和燕麥相比,大米的維生素 B1 含量只有五分之壹。
和藜麥相比,大米的葉酸含量只有不到十分之壹。
從 B 族維生素整體來說,大米粥都比不上牛奶。鈣含量自然就更比不上了。牛奶裏有維生素 A 和維生素 D,大米粥裏完全沒有。
對於需要生長發育的孩子們,以及生活活躍度較高的年輕人來說,壹碗粥加點鹹菜這種吃法,無論是熱量、蛋白質、維生素還是礦物質,營養素壹樣都不夠,是沒法保證良好免疫力和高水平體能的。
近年來的營養學研究證明,提高早餐的營養質量,對於預防肥胖和改善體質十分重要。
3 血糖指數高
白米粥的血糖指數有不同數據,可能與烹調方式差異和進食速度有關。但是按多數資料,白米粥是壹種高血糖指數食物,大約是 90 左右,比白米飯還要高。
有人不服氣地說:可是陸遊不是作詩說「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嗎?張耒不是在《粥記》中說「每晨起,食粥壹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良」嗎?
這就招來了壹大波問題。咱們壹個壹個說。
01古人喝的是什麽粥?
古人說的是孩子和年輕人每餐喝粥嗎?
古人所說的,是中老年人早上喝粥。而且,那時候的粥,並不是現在的白米粥。
古人沒有電動碾米機,除了王公貴族,平民百姓吃的主食都是精制程度非常低的糧食,更接近於全谷物。在陸遊那個時代,北方多數地區喝小米粥(比現在超市的小米碾得粗),南方地區喝接近於糙米煮的大米粥。
隨著年齡增長,消化能力逐漸下降。老年人消化全谷粗糧有壹定的困難,在沒有壓力鍋、電燉盅的時代, 要想把全谷物烹調得容易消化,只有長時間熬粥這壹個辦法。
同時,老年人做的重體力勞動少了,才能喝粥。老年人都記得,家裏的壯勞力,年輕的男人,為了有力氣做體力活,是要盡量吃幹飯的,有點糧食都省給他們吃。
在食物不足的時候,老人和女性通常就喝粥「混水飽」,以便節省糧食省給年輕人和孩子吃。範仲淹「劃粥斷齏」,曹雪芹「舉家食粥」,都是生活貧寒的表現。
02大米粥裏面除了大米小米,
還能加其他什麽東西?
粥裏面可以加很多東西。比如說肉類、魚類、蛋類、奶類、蔬菜、薯類、堅果、油籽、水果幹、蔬菜等,無不可入粥。
皮蛋瘦肉粥也好,生滾魚片粥也好,裏面加了點魚肉和蛋類,蛋白質含量就會上升。盡管它們加了鹽,不太適合高血壓患者,但對過去的體力活動者來說,南方沿海地區本來就很熱,幹活還要出很多汗,粥裏加點鹽不至於有很大健康問題。
傳說印度牧女當年煮牛奶粥,養好了釋迦牟尼的身體。加入豆漿制成的「美齡粥」,也壹直頗受好評。所以,牛奶豆漿都可以加到粥裏,可以有效增加粥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
老北京小吃中有紅蕓豆粥,有添加芝麻、花生碎的紫米粥,有加入各種全谷雜豆小棗桂圓花生等的八寶粥。
加入這些食材,都能提升粥的營養價值。
不過還是要提醒壹下,即便是粥店裏賣的「皮蛋瘦肉粥」、生滾魚片粥等,裏面沒幾條肉絲,沒幾個皮蛋丁,恐怕連 15 克都到不了。只喝這麽壹碗粥,早餐的蛋白質營養仍然是不夠的。得多加壹些才好。比如說,
如果加入 50 克瘦豬肉切成的肉絲或肉末,可以增加約 8 克蛋白質。如果打入壹個中等大的雞蛋做成蛋花粥,可以增加 6 克蛋白質。
同時,粥店裏的這些「豪華粥」大部分是用白粥熬出來的,裏面再添加少量其他食材,仍然是壹種高血糖反應食物,難以控制餐後血糖反應,不適合糖尿病患者也,不適合減肥者。
03
消化不好的人和老人最適合喝粥?
那可不壹定。總體而言,粥適合胃酸偏少、吃幹飯感覺消化不良的老年人。壹些胃酸過多的朋友,可能感覺喝粥不舒服,容易反酸。在粥裏加入南瓜、山藥、甘薯等配料,也許更容易反酸。所以,具體喝哪種配料的粥好,要讓自己的胃腸來決定。
沒有血糖問題,但牙齒咀嚼能力較弱的老人可以主食喝粥。但是,不能頓頓白米粥,而且不能太稀,當主食的粥必須是濃粥。粥的營養質量要盡量提升,還要提供足夠的蛋白質和蔬菜。
所以,可以用去油肉湯雞湯來煮粥,粥裏可以加入甘薯丁、山藥丁、胡蘿蔔丁,可以加入去骨的肉末、去刺的魚肉碎,可以打入蛋花,起鍋前可以加入蔬菜碎煮軟,盛入碗中後可以加入芝麻粉......
用種種方法,讓老人家的粥裏有更多的食材內容,促進食物多樣化。這樣,粥就能真正起到養生作用了。
04
需要控制血糖,就壹定不能喝粥嗎?
不壹定。
關鍵看是什麽食材煮的粥了。大米、小米煮成的粥,只要煮到黏軟狀態,血糖指數都是相當高的。
整粒的燕麥,和各種澱粉豆類(如紅小豆、綠豆、各種顏色的蕓豆、鷹嘴豆、羽扇豆、扁豆、幹豌豆等),即便煮成粥,也仍然是血糖反應較低的食材,和大米粥不可同日而語。
如果用壹半的雜豆做原料,再加上燕麥和黑米等食材,很少放白米,那麽煮出來的粥是消化速度比較慢的。其實這樣的粥也不是很難煮。善用電壓力鍋的雜糧粥功能,睡前把雜糧豆類和水放進去,預約 8 小時,早上起來就喝到了。
記得喝雜糧豆粥千萬不要加糖哦!要把它當成主食,配上壹些豆制品、瘦肉等蛋白質來源,以及蔬菜食物,這樣整體的血糖反應就比喝白粥加小菜低得多。
如果想再簡單壹點,早上可以吃牛奶燕麥片粥,再配合雞蛋和蔬菜,可以達到良好的營養平衡。對控血糖而言,整粒燕麥煮的粥最好,其次是需要煮的那種燕麥片。如果是壹沖泡就變軟的那種碎燕麥片,血糖反應就要高得多了。
需要提醒壹句的是:燕麥粥、雜糧粥,也得把濃度和數量喝夠。不是壹兩勺燕麥沖壹大碗就能提供足夠營養的。
總之,說白粥營養價值較低,並不意味著壹日三餐堅決不能喝粥。關鍵是要把提升粥的營養質量,豐富煮粥食材的種類,增加幹物質的數量,並通過其他食物的配合,達到營養充足平衡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