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絕山隱窯的畫和雞心杯是絕配。

絕山隱窯的畫和雞心杯是絕配。

有意識地推出了藏窯的“青花仿明寶文祥雞心杯”,深受大家的喜愛。看得出來大家都很喜歡這個大尺寸的雞心杯,感謝朋友們的支持。事實上,在這個仿制杯之前,我們已經在醞釀另壹個“青花樂途雞心杯”。屬於古畫嵌瓷,很有代表性,很費功夫。讓我在這裏和妳談談。

兒童樂畫,俗稱“嬰兒戲畫”,是我國傳統繪畫題材之壹,描繪兒童嬉戲的情景,常與十二生肖圖案及各種吉祥之物相結合。追溯其歷史,這壹繪畫題材源於佛教信仰,並受到道教的影響。直到唐代,嬰戲圖才逐漸脫離宗教範疇,成為流行的日常裝飾紋樣之壹,寓意兒孫興旺,家庭長久,壹直延續至今。

事實上,嬰兒和兒童的形象在戰國時期就開始出現,早期主要出現在玉器、帛畫以及皇家墓葬中的磚石和壁畫中。到了魏晉南北朝,表現手法和圖像內容更加豐富,在金代的紙帛畫中也開始出現。當時,嬰兒的形象並不是壹個獨立的主題,只是作為繪畫的陪襯。另壹方面,當時的畫家很難畫出嬰兒。不僅體型、膚色、神態難以駕馭,還需要很深的功力才能表現出年齡差異。所以當時精通這門藝術的畫家並不多。

唐宋時期,隨著繪畫技藝的成熟,嬰戲圖迎來了壹個黃金時代,尤其是宋代,達到了頂峰。創作獨具特色,畫家作品眾多,取材廣泛,影響空前,成為當時宮廷畫家喜愛的題材之壹。也是在這個時期,嬰戲開始向民間審美趣味靠攏,主要體現在題材和繪畫向“風俗畫”的轉變。更重要的是,嬰戲主題在宋代開始大量出現在瓷器裝飾中。工匠使用雕刻、繪畫和印刷等各種技術來展示嬰兒的活潑。嬰兒開始成群出現,和梅子、竹子玩耍,玩花,或者蕩秋千、騎竹馬,非常有趣。

經歷了遼、金、元時期的蕭條之後,明代嬰戲達到了壹個新的高峰。畫風有宋代韻味,人物生動,作品突出。而且主題很有特色。但說到瓷器,在明初,由於進口青花原料含鐵量較高,成品會出現黑鐵點和暈色,不適合刻畫人物,所以很少有對繪畫要求高的嬰戲圖。然而,盡管永宣時期的嬰戲畫家無法與同時期的其他裝飾相比,但他們至少為壹度衰落的嬰戲重新繁榮開了壹個頭。於是,嬰兒玩耍圖開始流行起來,有五個孩子、八個孩子、九個孩子、十六個孩子等不同的主題。

清代是瓷器人物大發展的時期,尤其是乾隆以後,嬰戲人物不僅數量多,而且場面宏大,內容超過了前代。可惜構圖越來越復雜密集,畫風變成了“圖案畫”。吉祥寓意掩蓋了藝術價值,逐漸與文人的欣賞趣味相矛盾。

這次絕山潛窯的“青花嬰兒樂途雞心杯”復制品是明三年夏逵所繪的嬰兒戲圖。原作為絹彩,院中畫十六局。構圖密集,筆法細致寫實,嬰兒們看起來各不相同,天真爛漫。形象具有典型的明朝中後期的特征:長袍馬褂,圓臉腦門,後腦勺突出如瓜。從嬰兒的數量和畫作的大小來看,這是當時的傑作,這也是我們選擇這幅畫的原因之壹。只有這群嬰兒和孩子能玩出雞心杯的大尺度造型,其他人都是氣場不足。

而且在開始寫作之前,我們真的很努力。把平面畫搬到瓷器上是第壹個難點。原絲是方方正正的,整齊的,而杯是沒有頭和尾的弧線,不能機械復制。我們按照形式重新構圖,確定每組文字的位置,每個文字的大小比例,文字之間的關系。無論我們轉向哪個角度,都是壹幅完整而連續的畫面。

解讀細節更是難上加難。首先,十六子的動作、舉止、服飾、配飾都是不同的、動態的,這就需要畫家在動筆之前,對原作進行透徹的了解,並與畫家對明代文人畫的興趣進行溝通。提筆的時候要自然流暢,停了就粗糙了,人物的魅力也就沒了。其次,我們以罕見的純人物形式繪畫,沒有其他裝飾作為襯托。這種構圖不容易做出整體層次感,所以畫線分水非常清晰。最後可以看到,每個角色的五官和服裝都已經交代清楚了,沒有模糊的區域。就連發髻上的頭發和衣服上的圖案都清晰可見。

至此,它已成為繼“仿明寶青花雞心杯”之後,絕山隱窯近期推出的第二件雞心杯。但就像文章開頭說的,本來是打算在仿明杯之前的,但是妳也看到了,這個杯子的研磨性相當強,自然要花很長時間來定花紋,試燒,調整,所以直到今天才公開,希望這個心形的杯子也能得到妳的認可。

順祝邱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