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要點
壹、病史有外傷史、服用激素、酗酒、風濕、減壓工作等病史。
第二,癥狀和體征包括髖關節疼痛、活動受限、跛行;腹股溝中點壓痛,托馬斯征和4字試驗陽性,患肢可縮短和肌肉萎縮;甚至有半脫位的跡象。
三、輔助檢查x光片提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四、對於高度懷疑股骨頭缺血性壞死,X線片無壞死改變者,應進行CT或MRI檢查。
◆臨床表現
首先,癥狀
1.疼痛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早期可能無臨床癥狀,但拍x光片時發現。最早的癥狀是臀部或膝蓋疼痛。疼痛可以是持續性的,也可以是間歇性的。臀部或膝部疼痛,逐漸或突然出現鈍痛或酸痛不適,常放射至腹股溝區或臀部後面或外側,或膝蓋內側,此區域有麻木。疼痛性質早期不嚴重,但逐漸加重,也可在外傷後突然加重。保守治療後可暫時緩解,但過壹段時間又會復發。原發病和疼痛發作之間的時間差別很大。
2.在關節僵硬、活動受限的早期,髖關節活動正常或輕度喪失,表現為某壹方向的運動障礙,尤其是內旋。在仰臥位和屈膝屈髖90°位要檢查屈、伸、內收、外展、內旋,做雙側對比才能發現。隨著病情的發展,活動範圍逐漸縮小。晚期由於關節囊肥大攣縮,髖關節各方向活動能力嚴重受限,髖關節融合,髖關節僵硬。
3.在跛行早期,患者可因股骨頭內壓升高而出現間歇性跛行,休息後好轉。晚期患者可因股骨頭塌陷、髖關節半脫位而出現持續性跛行。骨關節炎患者常因疼痛和晨僵而跛行,後期因屈曲、外旋、內收畸形而跛行加重。
第二,標誌
局部深部壓痛、內收肌壓痛、中軸叩擊痛部分患者可呈陽性。早期因臀部疼痛,托馬斯征,4字試驗陽性;晚期可因股骨頭塌陷、髖關節脫位、Allis征、單腿獨立試驗征呈陽性。其他體征包括外展、外旋受限或內旋受限、肢體縮短、肌肉萎縮甚至半脫位。髖關節脫位患者還可出現內拉頓線運動,布萊恩特三角底小於5cm,申頓線不連續。
股骨頭壞死的x線檢查
x線片可用於觀察和研究關節面形態、關節間隙和骨結構。它反映了骨小梁的結構和功能變化,是所有骨關節疾病診斷的初步檢查。如果是陰性,則不能認為是正常依據,因為x光片反映的是骨中的礦物質含量,即鈣含量,而在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早期(1期),只有骨組織死亡,沒有骨吸收,所以在平片上無法顯示。只有當壞死組織被活骨組織修復,使骨壞死區及其周圍的礦物質含量發生巨大變化時,才能在x光片上顯示出來。由於其準確性和客觀性,X射線被認為是任何分類系統中最重要的標準。
(1)正常髖關節X線顯示股骨頭皮質骨較薄,在X線片上為高信號發白陰影,表面光滑完整,呈圓形曲線。股骨頭內側上方有壹個凹陷,就是股骨頭凹陷。股骨頭皮質骨內緣與松質骨相連,不如外緣光滑完整。股骨頭骨小梁粗大,其排列和走向與承受壓力或張力的方向壹致,分別稱為壓力和張力曲線,相互交錯,在高質量的X線片上可見其網狀骨紋理。成人骨骺與幹骺端連接,連接處可不留痕跡,也可呈水平密集線,稱為連接骨骺線或骨骺線殘余。髖臼皮質骨也有高密度影緣,中間薄,兩側厚,表面光滑,與股骨頭皮質骨等距,股骨頭關節軟骨與髖臼關節軟骨之間形成間隙。正常情況下,股骨頭上部與髖臼邊緣重疊,密度高於周圍松質骨(圖1)。
圖1正常髖關節X線表現
(二)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X線表現自1980以來,關於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X線分期文獻中,國內外學者報道的方法很多。如佐佐木(1986)、山本(1984)、松野(1984)、博納倫斯(1985)、Ficat(1985)。目前沒有統壹的國際標準方法,現選取有代表性的臨床分期進行闡述。同時結合作者的診療經驗,在Ficat分期的基礎上進行詳細闡述。
1.根據發病時間的長短和骨質改變的嚴重程度,其X線表現可分為早、中、晚三期。大多由金楠楠、張學哲等國內學者論述。
(1)早期:骨質彌漫稀疏,股骨頭不變形,關節間隙不狹窄,但骨密度不均,局部骨密度增高硬化,範圍不等。同時,在骨密度較高的區域邊緣有壹個密度較低的斑片狀區域,或股骨頭負重區有軟骨下骨折,呈新月形或帶狀透光區,典型改變為蘋果皮樣,對早期診斷很有幫助。此外,股骨頭壞死可凹陷碎裂,這是重力作用的結果。
(2)中期;股骨頭輕度變形,關節面塌陷,正常弧形曲線消失,出現臺階征。骨密度仍不均勻,出現囊性破壞區,周圍可能有新的骨質增生。在這個階段,關節間隙可以是正常的,也可以是狹窄的。
(3)晚期:股骨頭明顯變形、塌陷、受壓變平,密度不均,常見硬化、囊變。股骨頸粗短,髖臼受累,關節間隙變窄,關節周圍如髖關節、股骨頭邊緣形成明顯骨贅,常伴有脫位。
2.Zinic和Marcus結合臨床和X線表現將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分為4-6期,包括過渡期。
馬庫斯的臨床X線分期是6個階段。
第壹階段:x光片有輕微的密度增加變成點狀的密度增加或減少,甚至可能是陰性。
ⅱ期:X線密度明顯增高(全部或部分),頭部不塌陷,有界限清楚的骨質硬化區。
ⅲ期:軟骨下骨折或新月征,壹般以扇形骨折多見,新月征較少見。
ⅳ期:股骨頭扁平或死骨區塌陷。
ⅴ階段;死骨斷裂,關節間隙狹窄,可見片狀密度增高影。
ⅵ期:股骨頭肥大變形,髖臼不光滑,甚至硬化增生,部分有半脫位。
3.Arlet、Ficat和Hangerfard5五階段法;
階段0(稱為preclinealstage)。這個階段沒有臨床癥狀,X線平片也沒有異常發現,稱為silenthip。
I期(稱為放射前期)是最早的臨床表現。約50%的患者可有輕微的髖關節疼痛,負重時加重。檢查顯示髖關節活動受限,最早內旋活動受限,強內旋時髖關節疼痛加重。標準X線片可為陰性,也可見散在骨質疏松或小梁骨邊界模糊。
ⅱa期(頭部壞死、變平前)臨床癥狀明顯,較ⅰ期加重,標準X線片示廣泛骨質疏松,散發硬化或囊性變,但頭部外輪廓未中斷,關節間隙正常。
ⅱb期(過渡期)臨床癥狀明顯,頭稍扁平,塌陷在2mm以內,關節間隙正常。
第三階段(虛脫期),臨床癥狀嚴重。標準X線片顯示頭部外輪廓中斷,有半月形征,塌陷2mm以上,形成死骨,頭部扁平,關節間隙正常。
ⅳ期(骨關節炎期)臨床癥狀與骨關節炎相似,疼痛明顯,關節活動範圍明顯縮小。x線顯示頭顱塌陷,邊緣增生,關節間隙變窄,申頓線不連續,髖關節半脫位。
4.Ficat和Arlet(1980)將骨和關節軟骨病變的X線征象與缺血壞死時的功能檢查相結合,提出對部分無X線征象的有癥狀患者進行以下分型結合功能檢查,可達到早期診斷的目的。
因為骨軟骨型的特點是早期關節間隙狹窄,即病變初期關節軟骨受侵,X線顯影時關節軟骨不明顯,所以需要專門的x光機,這裏就不描述了。現在將介紹骨類型的分類。
I期:髖關節疼痛僵硬,活動受限,但X線無特殊征象,或有骨小梁輕度不均勻,或點狀稀疏區,骨骺線或關節間隙無改變。這個階段也可以叫0 ~ 1,適用於血流動力學。放射性核素骨掃描或髓芯活檢等綜合檢查。
ⅱ期:整個股骨頭形態和關節間隙正常,根據骨質變化可分為三種類型:
A型(骨質疏松):負重區有彌漫性骨質疏松;
B型(硬化型):股圓韌帶有囊變,周邊清晰,但頭部呈均勻硬化改變,有時呈點狀硬化。此型可能是骨壞死的修復期,預後優於A型和c型.
C型(混合型):有透光區和硬化區的混合,硬化區常位於頭頸交界處。
ⅲ期:股骨頭連續性骨折。在側位片或斷層片上,頭頂可能塌陷或變平,尤其是在與臀部的接觸邊緣。死骨被限制在相應的壓迫部位,死骨可能斷裂嵌入。有月牙征,死骨呈圓錐形凹陷。
ⅳ期:股骨頭進壹步壞死,關節間隙變窄,並呈現典型的骨關節炎改變,髖臼頂部變形與平頭相對應,圓關節變為橢圓形。關節功能障礙,僅保留伸展功能,完全喪失外展和旋轉功能。
5.筆者總結了近年來新收集的大量臨床資料,並根據Ficat分類,結合功能檢查,分為四個階段六種類型:
第壹階段的特征是沒有放射學異常跡象。只有短暫的關節僵硬和疼痛,通常伴有壹定的關節活動限制。休息後癥狀減輕,X線片無陽性結果,偶爾可見均勻或點狀骨質疏松區。由於缺乏血液動力學,同位素和組織病理學檢查,診斷往往失敗。
II期的特征是在X線片上有骨重建的跡象,但股骨頭或關節間隙的形狀沒有變化。重,站久了,臀部疼。這個時期分為A、B兩種類型:
ⅱA髖關節活動稍受限,骨質稀疏彌漫,有明顯重疊影像,可能累及髖臼。整個股骨頭中心呈均勻壹致的硬化帶,邊界明顯,周圍可見點狀、片狀密度減低區及孤立囊性變。
ⅱB表現為骨密度增高和骨密度降低的混合存在。壹般以扇形或軟骨下骨折多見,偶爾可見新月征(軟骨下小梁骨和軟骨分離或塌陷的征象)。新月征的出現是小梁壞死的先兆。
ⅲ期:此期表現為軟骨下骨小梁連續斷裂,明顯囊性變,周圍常有硬化邊緣。股骨頭因軟骨下骨折而變平,主要在負重區。因為被覆蓋的軟骨保持正常,關節間隙正常或略窄。臀部疼痛輕微,但持續存在,休息時不明顯。
ⅳ期:以軟骨下骨壞死進行性增大為特征,表現為關節間隙變窄,典型的骨關節炎改變。這種類型也分為兩個階段:
ⅳA:股骨頭進壹步扁平、受壓,頭內外兩側塌陷,關節間隙變窄,頭軟骨下骨和髖臼負重部位下可見骨贅和囊變,是髖關節骨性關節炎的征象。
ⅳB:股骨頭和髖臼進壹步受壓破壞,有關節退變,使壞死和關節炎不再能明確區分。為了適應股骨頭的扁平畸形,髖臼頂部也發生變形,由球形關節變為圓柱形關節,也可見壹些股骨頭骨折的病例。雖然保留了較大的屈曲範圍,但導致外展和旋轉功能完全喪失,即出現半脫位的征象
建議做壹個右股骨頭的CT掃描,以便早期診斷和治療。祝妳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