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元宵節的發展歷史

元宵節的發展歷史

元宵節的起源20個詞元宵節的發展史

元宵節是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是為了慶祝登基後誅滅諸呂,恢復劉姓。

元宵節的發展歷史

元宵節起源於西漢。

關於元宵節的起源眾說紛紜,但據史料記載,壹般認為元宵節始於西漢。相傳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的兒子劉英做了漢惠帝。惠帝天生軟弱,優柔寡斷,權力逐漸落入呂後手中。漢惠帝劉英死後,他的母親呂雉篡位,呂後和呂氏家族控制了國家事務。呂雉死後,將軍周波和180掃除朱祿,建立劉恒為40)。周波等人平定“諸呂之亂”的日子,恰好是正月十五,於是在正月十五這天,他們就和百姓們壹起玩樂,盡興而歸,留作紀念。在古代,正月裏,夜晚被稱為“曉”,正月十五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所以漢文帝把它定為“元宵節”。

另壹種說法是漢武帝采納了方士苗吉的建議,在甘泉宮修建了太乙神壇,祭祀太乙神,無論是斬南越、斬天馬還是冬至日。所謂太乙神就是太陽神,也就是道教中所謂的“太乙真君子”。正月十五的祭祀活動非常盛大。從黃昏開始,徹夜燈火通明,夜晚常有流星經過祭壇,從而形成了正月十五裝飾的習俗。漢武帝其實沿襲了先秦楚人的舊習:《楚辭九歌》以“東皇太乙”為至高神,宋玉《高唐宓》說:“入純酒,祈神,太禮。”

元宵節與道教的關系

從道教的角度來看,上元節遵循道教的陳規。漢末,道教的壹個重要分支“五米豆道”創立了天、地、水(或人)的“三官”學說。魏晉道教還將三官與季節氣候的時間聯系起來,將正月十五(天公賜福百姓日)定為“上元”,七月十五(地方官赦罪之日)定為“中元”,十月十五(水官解厄之日)定為“夏媛”,合稱“三元”。傳說三元節恰好是三官帝(俗稱三界公)的生日。這三位神主宰著世界的生死和命運。為了祈求祝福,人們在上元節會掛起燈籠,祭拜三觀。上元節由原來單純的民間求吉避禍消災意識強化,成為民間最具宗教色彩的節日。根據佛教,元宵節是在漢明帝統治東方期間從西域傳入的。正月十五日,佛教僧侶和道教信徒將聚集在羅,下令在正月十五懸掛燈籠,無論紳士和平民,以顯示他們對佛教的尊重和熱愛。從此,元宵節放花燈就成了佛教禮儀和民間習俗。在唐代,它也被稱為“元宵節”和“燈節”,因為這壹天可以打燈籠。宋代詩人高澄寫下《事物的起源》:“西域十二月三十日為漢初壹月,那裏的地方叫大變,所以漢朝明令燃燈示佛。”根據民間傳說,佛教是在兩千年前傳入中國的。第壹次滿月時,人們隱約可以看到壹群天神在月光下跳舞。有壹年,烏雲遮住了天空,人們突然從眾神的視野中消失了。他們非常害怕,於是點燃火把照亮天空,尋找神靈。從那以後,雖然看不到神了,但人們還是每年點火把去找神,互相習慣成了壹種習俗。

自漢代元宵節成為習俗後,正月十五燃放燈盞的習俗始於漢武帝祭拜太乙神,主要在皇宮內舉行,後通過官方倡導開始在民間流行。自漢代開平鼎盛時期起,就有正月十五夜不宵禁的傳統。而漢代的點燈時間只有正月十五晚上。

隋唐時期的元宵節

到了隋朝,文帝提倡勤儉治國,采納了劉賀的建議,嚴禁元宵節大放燈的民俗。後來,楊迪和文帝相反,盡力在元宵節大肆揮霍。大業六年(610),動員民間藝人入城,在皇城外舉行盛大的百漢敬神拜佛觀,並以皇帝與眾民同樂開始元宵節,這與當時經濟發達社會的繁榮有很大關系。初唐高祖。唐太宗“私塾”大年初壹,學生們準備了精美的燈籠,帶到私塾,由老師點燃,學生攜帶,象征著“光明的未來”,稱為“開燈”。據《唐書》記載,唐代有兩處著名建築:勤儉樓和花萼樓。他曾在“勤儉樓”吃過壹次小吃,開創了開元天寶的盛世。而且每年元宵節也是在“勤政樓”看燈,玩得開心。唐玄宗年間,點燈時間延長至三更。因為皇帝的倡導,皇帝的親朋好友也競相贊富,爭奇。每年元宵節,民間燈籠的圖案層出不窮,長安城徹夜輝煌。唐代元宵節期間,民間也舉行拔河比賽。拔河,又稱拉鉤戲,唐代成為拔河的名稱,成為元宵節娛樂活動的壹項主要內容。

元宵節在宋代的擴展

到了宋代,元宵節發展到了壹個新的階段。宋朝皇帝在節日期間,不僅喜歡和百姓壹起看花燈,還形成了壹定的風俗習慣:元宵節,皇帝到廟裏去做香,然後到禦樓或東華門的東西角,和他的親信朝臣們壹起設宴。不僅放燈籠的時間延長,而且燈籠的制作也比唐朝更加豪華。北宋皇帝愛賞燈,放大燈籠,粉飾太平,奢靡之風到處盛行。南宋官員不理政務,卻在為元宵燈“爭新意,爭不同年”。正因為如此,南宋的花燈樣式翻新,不勝枚舉。值得壹提的是,在宋代,從京城到民間,人們都非常重視元宵節,於是有了壹個特產。更重要的是,宋代出現了煙花和火藥,它們被廣泛應用,不僅可以制作鞭炮,還可以制作煙花。除了燈籠和煙花,元宵節還有‘外出’活動。按照宋朝的歷史,宋太祖會在14日到18日* * *五個晚上放上燈。宋仁宗獎勵了所有觀看元宵節的人。宋徽宗曾經認為五夜不放燈太短了。他於政和五年(1115)前往沼澤地,於12月29日開始在京龍門“備戰元西”。每年宵夜後,宋徽宗親自到玄德樓觀觀燈賜酒,樓下偷窺盛宴的宮女可以得到壹杯禦酒。

明清時期元宵節的傳承

在明朝,明太祖將元宵節延長到十天(從正月初八到十八)。明代的元宵節大體沿襲了前代的遺風,但增加了舞獅的娛樂。郎英《七修約稿》說:“聽說太祖初建杜南,成了五光十色的建築,吸引了天下富商來實現立國。元宵節燈十多天。”明朝皇帝朱迪登上皇位後,他搬到了北京,並很快發布了壹封信說:“元宵節從11日開始,放假七天。”從此,以“熄燈”為主要內容的元宵節娛樂習俗進入了其歷史發展的鼎盛時期。明代元宵節的盛況,可以在當時的小說、戲曲等文學作品中得到印證。清代點燈時間只有五夜,只有十五才算節日點燈。最值得壹提的是冰燈。因為滿族原來生活在東北黑龍江壹帶,氣候寒冷結冰,所以有放冰燈的習俗。滿族入主中原後,冰燈也傳到了中原。現在東北每年元旦到元宵節都會舉辦冰燈節,但格局早就現代化了。在清代元宵節期間,民間娛樂活動增加了許多新的內容,如舞龍、踩高蹺、跑旱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