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為什麽在端午節吃粽子?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人們有吃粽子的習俗。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幾千年前,屈原投汨羅江自盡。為了防止河裏的魚吃掉屈原的屍體,人們包了很多粽子扔到河裏,所以這種吃粽子的習俗流傳了幾千年。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人的另壹個傳統習俗。粽子,又稱“粟米”、“粽子”。歷史悠久,花樣繁多。
到了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餃子的原料除了糯米外,還加入了益智仁,煮出來的餃子稱為“益智餃子”。
妳為什麽在端午節吃粽子?
據民間傳說,屈原縱身跳入汨羅江後,當地百姓立即劃船求救,但屈原的屍體並未找到。當時下著雨,湖上的船都聚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為了寄托哀思,人們在江河上劃船,後來逐漸發展成龍舟比賽。百姓怕河裏的魚吃了他的屍體,就回家帶飯團扔到河裏,防止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吃粽子成了習俗。
關於端午節為什麽要吃粽子的另壹種解釋是,公元前340年,面對亡國之痛的屈原,在悲憤之余,於5月5日將壹塊大石頭扔進了古洛河。為了防止魚蝦損害他的身體,人們紛紛將竹筒裝的大米扔進河裏。以後,在這壹天,人們會把大米裝在竹筒裏,扔到河裏祭奠。這就是中國最早的粽子——“筒粽子”的由來。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吃的葉子包裹的粽子,過去其實是用竹筒包裝的。
端午節的起源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它最初是中國人擺脫疾病和預防流行病的節日。吳越春秋以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賽龍舟的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來,因為詩人屈原在這壹天去世,這壹天就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在壹些地區,伍子胥和曹娥也被紀念。關於端午節的起源,不同民族和地區有很多傳說,但流傳至今的主要有七個傳說。
1,古代“龍子節”論
這是古代龍圖騰集團在端午節舉行的盛大儀式。龍是壹種虛擬的動物,在中國被視為主宰壹切的神。中國人被稱為龍的傳人,他們每年都要供奉祭品,身上紋著龍的形象。
2.姚舜禹的三代藍浴避疫論。
《禮記·太宰·夏鄭瀟》說“五月存蘭也是浴”。如今端午節仍有洗藍浴避疫的習俗,如揚州用百草水洗澡。
3、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說伍子胥。
春秋時期,楚國的吳奢因為試圖阻止王萍娶他兒子的兒媳為妻,被人用門把她斬首示眾。他的兒子伍子胥逃到了吳國,五年後他出兵攻打楚國,為父親報仇。在吳楚戰爭中,因為伍子胥讓人用黑豆粉和糯米做磚,救了大家於危難之中,最後取得了勝利。蘇州還有“壹城門救了壹城人”的美談。後來,伍子胥在五月五日被吳王殺死,棄屍河中,變成了“沈濤”。據說5月5日是為了紀念他。
4、為紀念孝順的女兒曹娥說
曹娥的父親是浙江上虞的巫女。漢安二年(公元前109年)在縣城河邊彈琴唱歌迎接波神,可惜淹死了,不準下葬。他的女兒曹娥當時只有14歲。她在河邊哭泣,說了壹整夜。七天七夜,她父親的屍體被抓獲。也有人說,曹娥可能不是被他父親淹死的。
5.勾踐說,水兵們在水上操練。
春秋時期,越國勾踐於五月五日操練水兵,宋高澄《事情的起源》說:“競始於越王勾踐”。
6.紀念介子演繹
介子推是春秋時期晉國著名的大臣,他輔佐晉國的兒子重耳恢復國家。介子推曾經割下他小牛的肉,救了重耳壹命。重耳掌權後,除了介子推,他封了所有的職位。後來文公發現,他去問藏在山裏的介子推,卻不肯出來。文公想通過火燒山把他逼出來。誰知不肯出山的介子推木而死。文公很傷心,於是下令五月五日禁火,這也是五月五日的節日習俗。過去,端午節是寒食節。
7.紀念屈原
屈原,楚國的醫生,是壹位愛國詩人。著有《離騷》、《田文》、《九歌》、《九章》、《招魂》。因為多次被誣陷罷官,終於看到國家無望,悲憤沈入汨羅江。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江自盡,這是楚國的傳統節日,被稱為“我想起蒼梧縣,所以我在這壹天崇拜董軍”。後來把它作為紀念屈原的日子,把他奉為水神,並設立神社供奉。這時開始與賽龍舟的習俗結合,形成新的傳說,大約在六朝以後與端午節聯系起來,成為全國性的紀念活動。“五月五日,是屈原投汨羅日的習俗,他受傷死了,就命人坐船去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