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5月底,孔老師布置了壹個課外作業:讓孩子種黃豆芽,通過觀察黃豆芽的發芽過程,不斷測量黃豆芽生長過程中的數據。
經過壹番努力,我們成功地種植了豆芽。本博客開頭展示的第壹張圖中的豆芽,就是我和媽媽辛辛苦苦種下的豆芽。
先摘錄壹部分網上關於黃豆芽的知識:
最近的研究結果表明,大豆雖然蛋白質含量高,但由於胰蛋白酶抑制劑的存在,其營養價值有限,所以人們提倡食用豆制品。
在大豆發芽過程中,這些物質大部分被降解和破壞。黃豆芽的蛋白質利用率比大豆高10%左右。另外,棉籽糖、鼠李糖、水蘇糖等不能被人體吸收、容易引起腹脹的低聚糖在發芽時急劇下降甚至完全消失,避免了食用大豆後腹脹的發生。
大豆發芽過程中,由於酶的作用,釋放出更多的鈣、磷、鐵、鋅等礦質元素,提高了大豆中礦物質的利用率。大豆發芽後,除維生素C外,胡蘿蔔素可增加1-2倍,維生素B2增加2-4倍,煙酸增加2倍以上,葉酸增加數倍。豆芽後第二天天冬氨酸急劇增加,所以吃豆芽可以減少體內乳酸的堆積,消除疲勞。豆芽中還含有壹種叫硝基磷酸酶的物質,可以有效抗癲癇,減少癲癇發作。近年來發現,豆芽中含有壹種幹擾素誘導劑,能誘導幹擾素,增加體內抗病毒和抗癌能力。
黃豆芽和大豆壹樣,也有利尿排毒的功效。如果妳口幹舌燥,咽喉腫痛,幹咳有黃痰,兩肋刺痛,小便短赤,大便不暢,體熱,不妨買500-1000克黃豆芽,加1個陳年陳皮,用大量清水,武火煎服4-5小時,可清肺除黃痰。
以下是觀察日記:
5月31日晚,黃豆芽泡水。為了方便看到黃豆芽的生長過程,大豆被浸泡在壹個玻璃制成的金魚缸裏。
6月1日早上,經過壹夜的浸泡,黃豆膨脹起來,看起來大了很多(媽媽後來加了壹些黃豆,方便觀察)。黃豆泡的水有點渾濁,水面上漂浮著壹些細小的氣泡。
6月1日晚上,黃豆已經泡了壹天了。我們把水倒掉,在金魚缸表面鋪壹塊濕布(孔老師教的方法)。
6月2日晚上,大豆開始發芽(如下圖),妳可以聞到沒發芽的大豆有腐乳的味道。新發芽的芽叫“胚根”,胚根末端尖銳的部分叫下胚軸(媽媽說,我不懂這些)。
因為在做這個實驗之前,我和媽媽壹起查閱了很多資料,知道黃豆芽的生長需要空氣,如果長時間泡在水裏,接觸不到空氣,就會發臭。我們聞到的氣味是沒有發芽的爛大豆的氣味。於是,我們挑了壹些發芽的大豆繼續觀察測量,其他的就扔了。(如下圖所示)
剛才提到金魚缸表面要鋪壹塊濕布。為什麽?我們查了資料,才知道因為天氣熱,濕布可以讓豆芽的水分不至於蒸發太快,這樣豆芽就不會幹死。為了讓豆芽表面保持壹定的水分,媽媽每天兩次在豆芽表面噴灑少量的水,濕布在鋪上之前要再次打濕。後來證明這種方法可以讓豆芽長得快!
這時候量了壹下豆芽的長度,豆芽是彎曲的,大概是12 mm,為了讓大家看清楚,讓我媽給我拍了壹張近照,旁邊放了壹把尺子對比。
6月3日晚10,已經可以看到明顯的長短不壹的豆芽,而且大部分都是彎曲的,真的很醜!先說壹張豆芽的全家福:
我幫媽媽拿了壹把尺子量了量。豆芽已經長到30毫米了..媽媽扔掉了壹些“發育不良”的豆芽,只剩下十幾根長勢良好的豆芽。
6月4日晚上7點,黃豆芽已經50mm了:
6月5日晚8點,黃豆芽已經100mm長了!
拍壹張近照,讓大家看得更清楚:
因為豆芽是彎曲的,所以可以估計長度達到了100mm,而且可以清楚的看到豆芽旁邊已經長出了壹些小須。母親稱之為“小側根”。媽媽說小側根的生長說明豆芽熟了,可以吃了!
6月6日晚10,豆芽長達150mm!我和媽媽都驚訝於豆芽的生長速度!
6月7日晚,豆芽上的小側根非常明顯,豆芽長190mm:
6月8日晚,豆芽長到230mm
6月9日,是豆芽生長的第10天。突然發現黃豆中間不知道什麽時候長出了壹些綠色的小葉子:
如果妳從頭到尾仔細閱讀這篇日記,妳會發現上面的圖片和日記開頭出現的圖片是壹樣的,只是媽媽給它們加了不同的邊框。
因為教材只要求我們在前9天測量並記錄豆芽的長度,所以我們在第10天停止測量豆芽的長度。
總結大豆發芽和生長的必要條件:
1,大豆發芽需要空氣,大豆長時間泡在水裏會腐爛發臭;
2.為了保持黃豆芽生長,必須給它們壹定量的水。比如我媽每天早上都會給黃豆芽噴點水,然後再把蓋在金魚缸上的濕布弄濕(因為天氣熱,水分蒸發快)。
最後,根據課文的要求,在這張表上記錄黃豆芽每天的長度:
豆芽生長的統計數據
時間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第七天
第八天
第九天
豆芽長度/毫米
12
30
50
100
150
190
230
我媽媽教我把桌子上的數據整理成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