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67.蒙曼解讀元結《石魚湖上醉歌》

67.蒙曼解讀元結《石魚湖上醉歌》

今天跟大家分享元結的《石魚湖上醉歌》:

石魚湖,似洞庭,夏水欲滿君山青。

山為樽,水為沼,酒徒歷歷坐洲島。

長風連日作大浪,不能廢人運酒舫。

我持長瓢坐巴丘,酌飲四坐以散愁。

前兩期我們都在講《將進酒》,而且還說李白是仙、李賀是鬼,那今天這首《石魚湖上醉歌》的作者——元結又是什麽呢?元結跟他們都不壹樣,元結是人,但是元結也不是壹介凡夫俗子,他是猛人,也是好人。為什麽這麽說呢?元結跟李白、李賀有壹個很大的差別。李白、李賀都是神童出身,李白號稱“五歲通六甲”,很早就通讀別人的作品;李賀更是七歲成詩,很早就有了自己的作品。而且這兩位到十五歲的時候,都已經名滿天下,開始四處結交同好,以詩會友了。

可元結不壹樣,他小時候就是浪蕩子,十五歲的時候還大字不識壹個呢,到了十七歲才折節讀書。按照現在的說法,他算是早就輸在了起跑線上。那是不是他的人生就很失敗呢?當然不是。元結後來也考中了進士,當了官,但少年時期剛猛的性格不變,曾經親臨戰場抗擊“安史”叛軍,保全十五座城池免遭塗炭,比李白“為君談笑靜胡沙”要真實多了。壹介書生而能抗賊殺敵,當然算是猛人。那為什麽又說他是好人呢?因為他當官之後啊,真有父母官的心腸。他當道州刺史的時候,正值“安史之亂”剛剛結束。道州殘破,原來全州有四萬多戶人家,經過戰亂,只剩不到四千戶,真是十不存壹啊!就在這種情況下,朝廷還壹連下發了二百多個文件催征賦稅,而且給元結下命令說,如果交不上賦稅就貶官處理。壹邊是自己的仕途,壹邊是老百姓的性命,怎麽辦呢?元結思來想去,慨然抗命,寧可自己被貶,也不忍欺壓百姓,還寫了壹首《舂陵行》明誌。這個行為就受到杜甫等等壹幹大文人的高度贊賞,說他讓“萬物吐氣,天下少安”。當官能為民做主,當然是個大大的好人。那更難得的是什麽呢?元結不僅是個猛人,是個好人,還是個有趣的達人。他當道州刺史該為民請命就為民請命,該抗擊賊寇就抗擊賊寇,可是在這繁縟復雜的公務之余,元結還不忘飲酒作樂,陶醉在青山綠水之間。《石魚湖上醉歌》就是他在道州時候寫的作品,那怎麽寫呢?

先看題目——“石魚湖上醉歌”,“石魚湖”算是元結自己發掘出來的壹處小名勝,本來就是壹個很普通的湖,因為湖中有壹塊大石頭像是壹條魚浮在水面,所以元結就給這個湖起了個名字叫“石魚湖”。更妙的是啊,這塊石頭不僅形象好,中間還凹進去壹塊,稍稍修整壹下正好用來藏酒。湖邊呢,又有壹些零散的石頭可以坐人,小船還可以在湖岸和石魚之間往來穿梭,真是壹個天造地設的宴飲之地呀!所以元結壹旦有點余暇時間就呼朋引伴到石魚湖喝酒。這首《石魚湖上醉歌》講的就是這麽壹次宴會的場景。

在詩題之後,元結還自己寫了壹篇序。他說:“漫叟以公田釀酒,因休暇,載酒於湖上,時取壹醉。歡醉中,據湖岸,引臂向魚取酒,使舫載之,遍飲坐者。意疑倚巴丘酌於君山之上,諸子環洞庭而坐,酒舫泛泛然觸波濤而往來者,乃作歌以長之”。什麽意思呢?他說呀,我“漫叟”——“漫叟”是他的號。拿了公田裏的米釀了點酒,又趁休息的時候,把它運到石魚中藏起來,不時地到這裏喝喝酒、買買醉。喝到微醺的狀態就靠著湖岸,伸長了胳膊到石魚中拿酒,讓小艇載著分送給坐在周邊石頭上的朋友,讓他們壹醉方休。這情景簡直像是縮微版的洞庭湖啊!我感覺自己好像倚著巴丘,又在君山上舉杯,而我的朋友們則分坐在洞庭湖周邊,小艇乘風破浪來給我們送酒,這是多快樂的事啊,怎能不高歌壹曲呢?

大家仔細想想這篇序,元結這是什麽情調啊?這其實就是中國古人安排山水園林的情調啊。明明只是些山微水,微不足道的,經過巧妙布置,合理想象之後,就仿佛有了名山大川的風範。讓人深處彈丸之地卻能思接千裏,神遊於天地之間。這就是經典的文人情趣呀。那這樣的情趣怎麽把它表達出來呢?看第壹句:

石魚湖,似洞庭,夏水欲滿君山青。

壹彎小小石魚湖在我眼裏像洞庭,夏天湖水漲起來石魚仿佛君山青。是不是這麽翻譯啊?這句詩就這麽簡單,把石魚湖比作洞庭湖,把石魚比做君山。湖水漫漲、山色青青,雖然是夏天,卻有壹份難得的清涼感撲面而來,讓人覺得心情是那麽愉快。那第壹句寫山水之美,第二句該轉到人了:

山為樽,水為沼,酒徒歷歷坐洲島。

徜徉在這山水之間的可不是壹般的人,而是壹群酒徒啊!所以他們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那是什麽呢?在這些人眼裏,山就是酒樽,水就是酒沼。酒徒們壹個個坐在湖中的小島之上指點河山、痛飲美酒,這是何等愜意,又是何等意氣風發呀!這樣的良辰美景、賞心樂事,酒徒們當然心滿意足,恨不得時時到石魚湖廝混,可是呢天公不作美,連日風雨大作。怎麽辦呢?看第三句:

長風連日作大浪,不能廢人運酒舫。

連日風雨、白浪滔天又算得了什麽,送酒的小船照樣在石魚和洲島之間往來穿梭,把美酒送到每壹個酒徒的面前。這句話寫的真有意思,有意思在哪啊?通常來說啊,我們戰天鬥地的時候,總想賦予它特殊的或者比較壯闊的意義。比方說李白寫“長風破浪會有時”,那是對人生價值的追求啊;範仲淹寫“君看壹葉舟,出沒風波裏”,那是講生計的艱難啊。可是元結的小船乘風破浪是為了什麽呀?只是為了給酒徒送酒而已。這有什麽深刻的意義嗎?沒有。但是,快樂難道不算是人生的意義嗎?乘風破浪地追求快樂,這不也是壹種人生的豪氣嗎?酒送到了,酒徒朋友們都高興了,元結呢?元結也感受到了由衷地快樂。什麽樣的快樂呀?看最後壹句:

我持長瓢坐巴丘,酌飲四坐以散愁。

我就拿著壹個長瓢穩坐巴丘,給這個斟酒,給那個斟酒,讓大家有憂的解憂、有愁的散愁。這是多好的主人吶!這裏沒有李白的“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這樣的豪情;也沒有李賀“琉璃盅,琥珀濃,小槽滴酒真珠紅”這樣的奢華。跟他們相比,元結的酒宴太平凡了,甚至讓人聯想起了學校食堂裏打飯的大師傅,給這個壹勺,給那個壹勺,眼看著嗷嗷待哺的學生們期待而來,滿意而去。它平凡,但是這裏的感情卻是真快樂。

雖然元結也說“酌飲四坐以散愁”,但這個愁不是李白那個“與爾同消萬古愁”的憤懣,也不是李賀那種“酒不到劉伶墳上土”的悲涼。這個愁大概就是柴米油鹽,公務應酬等等瑣碎的煩惱,它容易生,也容易解。所以當元結說“我持長瓢坐巴丘,酌飲四坐以散愁”的時候,我們真的相信這個愁解開了,這群酒徒們快樂了。這是屬於凡人的小快樂,但也是我們每壹個人能理解到,甚至分享到的真快樂呀!這種快樂最像誰呢?我個人覺得啊,最像《醉翁亭記》裏的歐陽修,“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與友同樂,與民同樂是好人,也是快樂的人,這樣的生活難道不是最令人心向往嗎?再讀壹遍:

石魚湖,似洞庭,夏水欲滿君山青。

山為樽,水為沼,酒徒歷歷坐洲島。

長風連日作大浪,不能廢人運酒舫。

我持長瓢坐巴丘,酌飲四坐以散愁。

元結這首詩啊,活潑明快、朗朗上口,最有民歌的風範,連小朋友都可以壹讀就喜歡,壹讀就記住。但是呢,下壹期我們又要回到波瀾壯闊的大主題了,跟大家分享李白的《行路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