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墾深翻,施基肥;全墾的目的是要疏松土壤,改良土壤物理性狀,促進土壤有機質和礦物質的分解,改善土壤肥力條件。
在全墾深翻的同時,挖除竹林內的“三頭”(石頭,竹蔸頭,樹樁頭)和老竹鞭,創造有利於鞭根生長發育的良好環境。深翻深度30~40cm,註意避免損傷幼壯竹鞭的鞭芽和鞭根。深翻時間以冬季12月~翌年1月,結合挖冬筍進行較好b這時竹林行鞭結束,地上、地下部分均處於休眠狀態,鞭根損害較少;或者在筍壹功竹高生長停止,而鞭梢又尚未大量生長前的6月中旬進行也可以。
筍用林壹般留母竹較少,林內陽光充足,容易滋生雜草。為防止林地水分和養分的消耗.必須及時除盡雜草。除草松土可結合進行,使土壤疏松透氣,減少行糧阻力,有利於鞭根生長和發筍。每年夏秋(6~9月)季節,氣溫高,濕度大,雜草生長快,應進行1~2次,深度10~15cm。要求除盡草根,不損傷竹鞭和筍芽3把雜草翻埋上中,腐爛當肥料。
在深翻基礎上再施基肥,基肥以人糞尿,豬、牛欄廄肥,菜餅等有機肥為最好。壹般每1,000m2竹林中施人人糞尿或豬、牛欄廄肥4,000~5,000kg,菜餅400~500kg。有條件的地方還可割青草進行“埋青”,每1,000m2“埋青”6,000~10,000kg。“埋青”後再蓋8~10cm厚的土,稱“扛土埋青”。這對培養竹林和培養大筍很有好處。施肥深度150~25cm,先開溝後施肥,施後覆土。
留好母竹,合理砍伐:筍用竹林與材用竹林壹樣,為獲得高額的竹筍產量,除了有壹個良好的生長條件外,還必須有壹個合理的竹林結構。竹筍在生長發育時期,主要靠母竹供給養分。因此,母竹的數量和年齡直接影響到發筍的數量和質量(表)。
據研究壹般筍用毛竹林的立竹數,每1,000m‘保留母竹250~300株為宜,母竹年齡為6年(3度)。竹齡組成:l~2度竹各占35%,3度竹占30%。
根據日本野中重之教授的研究報告認為,毛竹筍用林母竹立竹數,以每1,000m2竹株留130~200株為宜.留竹時間以竹林出筍最盛期前10天開始出土的,竹筍留為母竹最好。母竹年齡l~5年生為好。
選留母竹應以中、後期出土的竹筍為宜,因為這個時期出筍數量多、質量好、成竹率高,可以從中均勻地選擇健壯的竹筍成為母竹。如前期出筍選留母竹,消耗養分過多,影響後期出筍和產量;而後期出上的竹筍成竹率低,成竹質量差,不宜留作母竹。
筍用林的母竹砍伐更新應在冬季進行,每年砍伐量應與新竹數大致相等。在風雪危害較嚴重的地方,對保留的母竹需進行鉤梢,壹般在Ic~11月間進行。為保持竹林有壹定的葉面積指數,鉤梢強度要予以控制,壹般鉤梢後要留枝12~15盤。
及時搶筍,施好肥料:毛竹春筍壹般3月中、下旬開始出土,挖春筍要遵從“初期挖筍,中期選筍留母竹,後期筍挖光”的原則。早期筍價格高,經濟效益好,及時挖除早期筍,還可減少養分消耗,促使處於休眠狀態但具有分生能力的筍芽萌發,達到多出筍,提高產量的目的。據研究,在不同出筍時期選留母竹,對竹筍產量有很大影響。江蘇宜興地區,谷雨留母竹比清明至谷雨留母竹增產30.7%,比清明目母竹增產373%。
毛竹的筍芽在秋季7~8月份開始萌動,這時筍體小,無食用價值,到了冬季芽體膨大成為竹筍,稱為“冬筍”,可挖取食用。挖冬筍的方法有:
①全面翻土挖筍和沿鞭翻上挖筍。即選擇枝葉濃密,葉色深綠色的“孕筍竹”,在其附近淺挖,找出黃色或棕色的壯鞭,沿鞭翻土就可以找到冬筍。
②開穴挖筍。就是在孕筍竹的周圍,若地表泥塊松動或開裂,腳踩後感到松軟的地方,地下必有冬筍,再用鋤頭挖取。
夏、秋季節,部分鞭梢伸出地面,群眾稱大暑前露出地面的鞭為“梅鞭”,大暑前後露出地面的鞭為“伏鞭”。“梅鞭”發芽早,生長期長,鞭粗壯有力,發筍力強。而“伏鞭”生長期短,比較細弱,發筍少。因此.挖鞭筍主要是挖取大暑以後(8月份)的“伏鞭”筍。挖後填平筍穴,而大暑以前的“梅鞭”筍要以埋為主,目養新鞭,以提高來年竹筍產量。
施化肥是及時補充林地養分,提高竹筍產量的重要措施。合理增施化肥,不僅增產效果顯著,而且經濟效益明顯。
據分析,每生產1,000kg鮮筍,約消耗土壤的氮素5~7kg,磷1~2kg,鉀2~5kg,有效鉀4~8kg。施肥時間,春季出筍前(2~3月)施1~2次催芽肥,秋季筍芽分化時(7月)施l~2次排芽肥。
施肥方法,先開溝或開穴,將氮、磷、鉀配成(5:1:2)混合肥料,施後覆土效果最好。日本野中重之教授在研究報告中提出:毛竹筍用林每年施氮肥1次,在1月下旬~2月上旬;施磷肥2次,在5月中、下旬;施鉀肥3次,在8月上旬~9月上旬;施矽肥1~2次,在3~4月和8~9月。施肥量應根據筍量而定(表)。 毛竹筍用林
采筍(割筍)
采筍過嫩,產量少;采筍過老,筍質差。壹般出筍初期和末期氣溫較低,竹筍生長緩慢,每隔5~6天采割1次.出筍盛期氣溫高竹筍生長快,筍質容易老化,每隔3~4天就采割1次。總之,根據竹筍出土後的生長狀況,要不斷地及時地采割。
采筍時,先扒開竹筍周圍的泥土,用采筍刀沿筍布上的大型芽(筍目)采割。因為如水肥條件充足,割筍後必須用細上覆蓋好已割的筍蔸,還可以繼續發育成筍。
夏、秋季節,溫度高,濕度大,各種雜草滋生快,在這期間,結合割筍後的覆上,在竹叢的周圍應進行松土和除草。
毛竹筍 叢生竹的結構包括竹叢結構和竹林結構。竹林結構是指竹林中竹叢的數量、大小、密度、分布均勻度等;竹叢結構是指壹個竹叢中竹株的數量、年齡、大小、年齡、整齊度等。
麻竹筍用林的豐產結構;竹林密度服600~900叢/hm2,竹叢密度16~24株/叢,均勻度>4;叢內竹株平均胸8cm以上,整齊度>7,年齡結構1~6年生齊全,每年2~3株。
綠竹、甜竹、大頭典竹和吊絲單竹等筍用林的豐產結構:竹林密度800~1000叢/hm2,竹叢密度20~24株/叢,均勻度>4;叢內竹株平均胸8cm以上,整齊度>7,年齡結構l~6年生齊全,每年2~3株。
調整竹林結構的方法是采伐和割筍。每年夏季出筍中期,每竹叢選留2~3株竹筍,使它生長成竹補充竹叢。每年冬季,要采伐6年生以上的老竹、病蟲害竹。
防治病蟲害:筍期害蟲有壹字竹象蟲和長足大象蟲;竹稈、枝有蚜蟲和以殼蟲,黑黴病等;竹葉有竹蝗、竹螟等。
毛竹“四季筍”的培育
毛竹既產春筍,又產冬筍,夏、秋季節還產鞭筍。而冬筍、鞭筍味道鮮美,是鮮筍淡季的名貴蔬菜。如何獲取鞭、冬筍的高產,是毛竹筍用林經營的重要問題。浙江余姚市村民邵坤維承包的520m2毛竹筍用山,1986年冬季***挖冬筍309.8kg,折每1,000m2產筍595.8kg。熒明鄉專業戶羅炳炎,1981年承包了1,407m2的毛竹筍用山,當時每1,000m2竹林年產竹筍450kg,1985年產筍2897.3kg,為1981年的5.4倍。他們的主要經驗是:
1.留筍養竹:提高竹林密度:這塊竹林原來每1,000m2僅有立竹106株,到1985年立竹達204株,其中,當年留養新竹98株,由於增加了立竹數,而且青、壯齡分比例大,故提高了竹筍產量。
2.深翻培土:大年深翻2次,l次在春節前,結合挖冬筍進行;1次在6月中旬。小年深翻時挖去竹蔸和老竹鞭,揀凈石塊,並在竹株低窪處用土填平,以防積水爛鞭,同時每年從林外取土加蓋竹林,每1,000m2年施豬欄肥7,500kg。施尿素35~45kg。施肥方法,施豬欄肥結合挖鞭筍、冬筍時進行,深翻人土,施化肥誘發更多的鞭芽能發育成筍。
3.施肥:在鞭梢未旺伸前,開溝施人豬欄廄肥,誘發更多的鞭芽能發育成筍。
4.套種;每年的夏季在竹株的空隙處套種南瓜,以耕代撫。
5.合理挖掘鞭筍:橫鞭(群眾稱“關門鞭”)要挖;“梅鞭”以埋為主,挖為輔;壹伏鞭”以把為主,埋為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