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中式糕點;歷史;發展
壹、中國面食概述
中式糕點也可稱為“點心”或“面點”。它是以各種糧、畜、魚、蝦、蛋、奶、蔬菜、水果為主要原料,輔以各種調味品制成的餅、球、糕、包子、餃子等色、香、味、形、質俱佳的各種營養食品。
在日常生活中,中式糕點的飲食功能是多樣化的——既可以作為主食,也可以作為調節口味的輔食。比如晚餐主食有米、面,早餐有早餐、茶點,宴會有座位,旅遊、飲食調節有蛋糕、點心,節日或節日有禮品、點心。
二、中國糕點的發展歷史
中國糕點制作歷史悠久。據考證,中國糕點生產的萌芽出現在商周時期。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了種植糧食的品種,如小麥、水稻、稻子、黍、黍、麻子等。史書上已經有五谷、九谷、百谷,其中小麥又分為大麥、小麥,也有小米、黍、稻等多個品種。糧食加工技術從杵臼、石磨盆、棒鈸發展到石磨。隨著油、調味品的出現和青銅炊具的使用,當時出現了油炸和蒸制糕點,考古發現的類似油炸菜肴的青銅炊具可以用來烤制糕點。
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糕點進入發展階段。如《齊姚敏書》中有白餅、烘餅等近20個品種,並有詳細的制作方法。據史料記載,當時還出現了餛飩、春餅、煎餅。隋唐宋元時期,中國糕點進壹步發展,不僅在其原有品種上衍生出許多新的顏色,而且還出現了大量的新品種。比如有24節氣餛飩“不同花形餡料”。小麥制品主要有包子、餃子、月餅、卷煎餅、蒸餃等,米制品主要有元宵、麻團、油炸水果等。唐代詩人白居易寫過壹句詩:“燒餅似京都,面脆油潤。”形象地描述了燒餅剛出爐時又脆又油的場景。宋代詩人蘇東坡在詩中寫道“小餅如嚼月,內有酥,外有焦糖”。可以推斷,當時的糕點制作已經采用了將糕點分層、在焦糖中添加顏色等技術。隨著藥食結合,還出現了食療糕點,在《食療本草》、《食療臣心指南》中均有記載。
到了明清時期,中國糕點制作技術達到了壹個新的高峰。壹方面,節日糕點的品種基本定型,比如春節吃年糕、餃子,正月十五吃元宵。另壹方面,風味流派基本形成,面食品種更加豐富多彩,如:北方的餃子、面條、拉面、煎餅、餃子等;南方的燒麥,春卷,粽子,元宵,油條。糕點方面的著作特別豐富,如《調鼎集》,收錄了200多種糕點制作方法。隨著中外食品交流的增多,西方的糕點、面包、布丁等品種傳入中國,中國的糕點制作也逐漸開始融入西式糕點技術。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式糕點等傳統食品種類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糕點生產也逐漸由手工生產向機械化、半自動生產轉變。糕點工藝和風味特色得到了廣泛交流,地方風味特色實現了大融合,推動了我國糕點工藝的發展,湧現出壹大批融合南北風味、中西風味、古今風味的新型精品糕點品種。在糕點供應的規模和水平上,也從低檔的零售小吃發展到中高檔的專門點心宴和點心宴,以滿足人們不斷變化的飲食需求。
三、中式糕點的發展趨勢
在物質文明進步的今天,糕點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人們日常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於歷史原因,中式糕點的生產技術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在各品種的生產工藝、營養、衛生、包裝、營銷等方面仍然跟不上市場需求的步伐。因此,中式糕點必須走改革創新、開拓進取之路,才能立足中國,逐步走向世界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