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春節的資料

春節的資料

有關春節的資料大全

 春節是中國古老而又富有文化內涵、極具生命力的節日,下面梳理了關於春節的資料大全,供大家參考借鑒。

春節各地美食大全

 1 湖南:湖南人除夕會吃雞、肉、魚三樣。雞要求是雄雞,將其整只清燉,裝盤時要讓其頭昂起;魚要選用白鰱,將其燉好後再在上面撒滿紅紅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豐登。

 2 西北: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餃子時,餃子皮不是壹個壹個搟出來的,而是將面搟成壹個大片後用碗扣成的。

 3 上海:上海人大年初壹吃湯圓、年糕、蜂糕、米糕、雲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黃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萬事如意,吃發芽菜(用蠶豆泡發的)寓意發財。

 4 東北:東北地區的人進入臘月後會先殺壹頭豬,請村裏人吃壹頓,以示慶祝。然後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由大黃米作皮包上豆餡制成,幾乎家家都做,多則上百斤,少的也有幾十斤,可以吃上壹個冬天。大年初壹和初五吃餃子。

 5 北京:老北京人,特別講究?過年?的飲食,從這首:?小孩兒小孩兒妳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壹宿,大年初壹扭壹扭的民謠就可以知道北京在春節期間的食品有多豐富。民謠中列舉的臘八粥、炸豆腐、燉羊肉等等,都是春節老北京的美食。

 6 豫南:豫南壹帶除夕的年夜飯吃到午夜,當新年的`鐘聲敲響的時候再端上壹盤魚,以示年年有余。初壹早上,又將餃子和面條同煮著吃,面條代表錢串子,為發財之意。

 7 四川:除夕時,四川人壹般都吃火鍋,初壹早上吃湯圓,意為團團圓圓。

有關春節的繞口令:

 《新年到》

 快樂的新年多熱鬧

 無論男和女老和少

 穿新衣帶新帽

 大家樂樂陶陶

 家家戶戶樂逍遙

 過新年人人笑

 見面說聲新年好

 新年好快樂的新年多熱鬧

 無論男女和老少

 穿新衣帶新帽

 大家樂樂陶陶

 大家歡迎新年到

 《糊燈籠》

 紅紅糊紅粉燈籠,

 給軍屬送光榮燈;

 芬芬糊粉紅燈籠,

 給軍屬送燈光榮;

 紅紅糊完紅粉燈籠,

 糊粉紅燈籠;

 芬芬糊完粉紅燈籠,

 糊紅粉燈籠。

春節傳統美食

 臘八粥

 ?臘八節?這壹天在中國民間有吃臘八粥的習俗。喝臘八粥在中國已有千年歷史,臘八粥又稱?大家飯?,是紀念民族英雄嶽飛的壹種節日食俗。臘,在遠古時代本是壹種祭禮的名稱,夏朝稱?清祀?,殷商稱?嘉平?,周朝時改稱?臘?。?臘?是從?獵?字演變而來,故?臘?獵?相通。因為壹歲之終,農作物已收曬完畢,農閑了,人們便到野外獵取禽獸,用來祭祖先、敬百神,以祈福求壽、避災迎祥,稱之為?臘祭?。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中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壹千多年,目前見到的最早文字記載是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15] 每逢臘八這壹天,不論富人還是窮人,家家都要喝臘八粥。《祀記?郊特牲》說蠟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臘八粥以八方食物合在壹塊,和米***煮壹鍋,是合聚萬物、調和千靈之意。最早的臘八粥是用紅小豆來煮,後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臘八粥?又叫?七寶粥?五味粥?,不僅清香甜美,而且能暢胃氣,生津液,因而頗受人們喜食。隨著時代的發展,花樣越來越多的臘八粥已發展成具有地方風味的小吃。臘八節後,春節將至,人們便開始購置年貨,打掃衛生,布置居室,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來。

 年糕

 春節吃年糕,?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稔。?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種類有:北方有白糕饦、黃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臺灣有紅龜糕。漢代楊雄的《方言》壹書中就已有?糕?的稱謂,魏晉南北朝時已流行。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了制做方法。明、清時,是糕已發展成市面上壹種常年供應的小食,並有南北風味之別。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種,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湯煮諸法。

 餃子

 北方年夜飯有吃餃子的傳統,但各地吃餃子的習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餃子,有的地方初壹吃餃子,北方壹些山區還有初壹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的習

 俗。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吉願望的特有方式。按照中國古代記時法,晚上11時到第二天淩晨1時為子時。?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餃子就意味著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吃餃子象征生活富裕。與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飯通常有火鍋和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著生活幸福,?年年有余?。南方還有壹些地方過春節講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征收成壹年比壹年高,境界壹年比壹年高。

 元宵

 南方叫做?湯圓?,在江蘇,上海等地,大年初壹早晨都有吃湯圓的習俗。元宵節,道教稱之為?上元節?。據元代伊土珍《(女郎)環環記》引《三余帖》記:嫦娥奔月後,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見,自稱為嫦娥之使,說:?夫人知君懷思,無從得降,明日乃月圓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團團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臨。可見元宵節吃元宵,是取?團團如月?的吉祥之意。明代時,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見,做法也與今天無異。清代康熙年間朝野盛行?八寶元宵?、馬思遠元宵。民國初年還有袁世凱因元宵與?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

 春卷

 春卷也叫春餅,立春吃春餅是中國壹種古老風俗。晉代已有?五芋盤?即?春盤?,是將春餅與菜同置壹盤之內。唐宋時立春吃春餅之風漸盛,皇帝並以之賜近臣百官,當時的春盤極為講究:?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直萬錢?。民間也用以互相饋贈。吃春餅的食俗也影響了兄弟民族。如耶律楚律隨成吉思汗征西域時就曾命廚師作春盤,並作詩日:?昨朝春日偶然忘,試作春盤我壹嘗。本案初開銀線亂,砂瓶煮熟藕絲長。勻和豌豆揉蔥白,細剪萎蒿點韭黃。也與何曾同是飽,區區何必待膏梁?。春餅發展到今天,形制隨地而異,食用時間也因地而別。有烙制、也有蒸制;或大如團扇,或小如荷甲。

春節各地祭祖習俗方式

 臺灣:從除夕轉進春節,三更時分,第壹件大事是祀神、祭祖。那時紅燭高照,上供清茶、紅豆等祭品,人們嚴肅誠敬。祀神後要叩拜祖先,這叫?開春?。迎接新正,也叫?開正?。祭典進行到最後,是燒金紙獻給祖宗。

 浙江寧波:正月初壹,在祖先遺像前,點著香燭,供陳湯團、糕、餅、水果,家人依次跪拜。也有把祖先遺象供在祠堂裏的,家人就同去祠堂行祭祖禮儀。

 廣東東莞:正月初壹,大多數人家先在歷書上擇壹個吉利的時辰,舉行祭祖典禮,祭品是茶、酒、白飯、攢盒、生果、如龍(年糕)、祿堆和齋菜。祭祖程序:焚香、點燭、燒元寶、放串炮,全家人依輩分、年齡的秩序拜祖先。中上人家的祭祖,都是燈火長明,香煙不絕。

 河南開封:守歲的到五更時候,先行盥洗,穿著禮服禮帽,在供桌之上擺好祭品,香燭齊燃,爆竹爭放,壹家人依長幼輩分,連續向祖宗跪拜致祭,拜祝?年福?。

 湖北羅田:新正初壹早晨,到祠堂去祭祖拜年,看守祠堂的人早已準備祭品供奉在祖宗神位之前,又準備壹支長竿掛著鞭炮,等族人來到時,便點火燃放,表示歡迎前來祭祖,等到祭祖儀禮完畢,有果盒、茶點或豐盛的早餐相招待。

 東北地區:壹到初壹那天的子時時分,大大小小都換上新衣、新帽、新襪、新鞋、祭拜祖先,在供奉祖宗的神位前面,點燭、燒香、焚紙、放炮,子孫跪拜如儀,稱為?發紙接種?。

 粵桂地區:初壹上午五、六點鐘,擺設去?豐盛酒菜在祖堂之前,全家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衣,按尊長輩分,排前後次序,向祖宗跪拜叩頭。

 豫東地區:初壹早餐以後,全家大小都要祭祖,照輩分長次,先男後女,對著祖宗神位,壹壹磕頭跪拜。

 川西地區:祖宗神位前的香爐中,點了輕煙繚繞的長香,紅燭燃起輝煌的亮光,銅磬在壹聲聲的敲著,彌漫肅穆的氣氛。長輩帶領男女老幼,男左女右衣冠整齊地站立兩旁,向祖宗神位,焚香點燭燒紙,按輩分長次,向祖宗跪拜,上酒,供飯,焚化紙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