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地戲的面具有哪些特色之處?
劉官鄉是安順市下面的壹個鄉鎮,在地戲面具的制作上,這個小鄉鎮擔任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中國地戲面具雕刻壹條街”。從歷史方面來講,地戲文化在安順屯堡已有600多年歷史,是朱元璋調北征南和填南從江南各地帶進來的文化與當地原住民文化融合的壹個特色文化產物,當地屯堡人俗稱“跳神”。而地戲這個名字是1986年出國演出後,政府層面給取的壹個名字。因為當時正是戲曲研究熱潮,而“跳神”是壹種古老的戲曲,由於不用舞臺,隨便找壹塊空地就能演出,所以簡稱“地戲”。(壹)規範化的造型在面具的雕刻上,劉官鄉藝人從古至今有壹套較為規範化的雕刻手法,且編成口訣,以手抄本為載體記錄下來得以流傳。劉官鄉雕刻藝人都按著這些規範化的口訣刻畫面具,如對眉毛的刻法就有這麽壹句術語,叫做“少將壹支箭,女將壹棵線,武將如烈焰”。在眼睛的雕刻上,地戲面具中男性面具最突出的就是暴突圓眼球,除了關羽的丹鳳眼以外,幾乎都是壹樣。雕刻藝人把整個眼球的比例擴大,將眼球刻為突起的浮雕半球型,這突出眼睛作為面具的視覺中心,增強了面具的猙獰感。從古至今周官鄉的面具雕刻都是這樣。對於鼻部的表現,明代的男將鼻部偏扁,鼻翼寬大。清代和當代鼻部變得挺直,鼻翼也變小了。當代的整個鼻子的造型變得更加秀氣。此外,眉毛有火焰眉、刀形眉等造型。明代面具嘴部造型小而平,清和當代的嘴型變得豐滿。安順地戲面具的藝術風格,和其他地區的民間藝術壹樣,與當地的民情和風俗喜好相適應,在其發展的歷史長河裏流傳承至今。(二)趨向艷麗的用色劉官鄉的地戲面具色彩表達比較自由,黑色、紅色和黃色等較常見,十分鮮艷明亮,而且色彩純度高。如下表1,對比分析,由於年代久遠,明代地戲面具顏色顯得比較淡雅、樸素。清代和當代地戲面具對色彩的運用傾向艷麗,清代以後的常用明亮的純色,色彩的明度和純度相近都比較高,地戲面具鮮艷的色彩搭配繁復的裝飾和精細的雕工讓面具顯得活靈活現。三)從簡到繁的裝飾紋樣地戲將帥面具分別由面部、頭盔、耳翅由三部分構成,頭盔的裝飾最為吸引人。頭盔又分為平盔和尖盔之分,耳翅的主要裝飾圖案有龍翅、鳳翅圖案。對於地戲面具的裝飾紋樣從臉部、頭盔和耳翅來分析。地戲臉子有素臉和花臉之分。素臉壹點花紋也沒有,也稱為粉臉或白臉。多數時候是少將或女將這類年輕者的形象,如穆桂英、先鋒小姐的面具。將粉色塗於兩頰,形成兩道紅暈的這種臉,使其紅潤有氣色。花臉是在面部畫上豐富花紋,尤其是反面角色的武將畫得多。要麽是抽象幾何圖案,要麽是具象的圖形,如蝴蝶、魚類、蝙蝠等動物圖案。復雜的花紋搭配豐富的顏色,讓地戲面具形成強烈吸引人視覺效果。對於頭盔和耳翅的裝飾,安順雕刻藝人有自己的路子,龍、鳳紋是最常見的,還有動物紋、植物紋、雲紋等。來源:中國民族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