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炒茶葉的過程

炒茶葉的過程

例如:

黃達茶的制作分為四道工序:炒茶(殺青、揉撚)、初烘、堆垛、烘焙(拉毛火、伸腳火)。

炒茶:分為生壺、二青壺、熟壺,三壺相連,順序操作。炒茶鍋是用普通的板鍋,做成三個鍋連在壹起的炒茶爐,鍋傾斜25-30度。炒茶用的掃帚是竹子做的,長約1米,竹枝壹端直徑約10厘米。炒茶的方法被當地茶農總結為三句話:“第壹壺滿旋,第二壺滿勁,第三壺滿鉆。”綠鍋主要起到殺青的作用。鍋溫180-200℃,葉量0.25-0.5斤。葉子的多少取決於鍋的溫度和操作的技術水平。炒法是用茶笤帚在鍋裏炒,葉子隨之翻動,受熱均勻失水。要快速均勻的旋轉,結合搖動茶葉,大約1-2分鐘。等葉子軟了,深綠色的時候,就可以掃進第二盆了。第二個綠鍋主要起連續滅活和初揉的作用,鍋的溫度比生鍋略低。因為茶葉與壺壁的摩擦力比較大,受力要比生壺大,所以要“帶力”才能讓茶葉隨著炒茶掃帚在壺內旋轉,開始卷成條狀。同時,要結合搖動茶球使其變暖。當葉子收縮成條狀時,茶汁粘在葉子上,感覺黏黏的,可以掃入煮好的鍋裏。熟壺主要起到進壹步制作精品茶條的作用,壺溫低於青兒壺,約130-150℃。這時候葉子已經很軟了。如果用茶笤帚炒幾下,葉子就會鉆到手柄裏的竹枝裏,有利於做成條狀,稍微晃動壹下,葉子就會散落到鍋裏。如此反復操作,使葉子在竹笤帚中吸氣呼氣,巧妙地將脫水和揉搓結合成條。這與焙炒綠茶的制茶工藝有明顯區別,既能利用濕熱條件下葉片柔軟、可塑性好的機會,促使粗老葉成為條,又能克服冷揉撚的斷梗、斷片、露筋等弊端。翻炒至條索緊細,散發茶香,約三至四成幹,即可上桌。

第壹次烘焙:煎好後立即第壹次烘焙,用小烘焙籃用炭火烘焙。溫度約120℃,葉用量2.0-2.5 kg,高溫快速幹燥。每隔2-3分鐘翻面烤壹次,直到七八成幹。如果感覺有刺,茶梗可以折斷,那就是中度。烤好堆起來。

堆積:堆積是發黃的主要過程。把剛烤好的葉子趁熱放在籃子裏,輕輕壹壓,高度約1米,放在高溫烘房裏。時間與鮮葉的新鮮度和茶坯的含水量有關,壹般為5-7天。當葉子變黃,香氣顯露出來時,就是中度。目前積累過程壹般在茶葉收購站進行。購買的黃達茶先刷洗,晾幹至九成,再堆積成悶黃。

烘焙:烘焙是利用高溫進壹步改變色澤和風味,形成黃達茶獨特的品質特征。橡木炭采用明火高溫烘烤,溫度為130-150℃,每個烘烤筐內的葉子約為12公斤。類似瓜片的老火,兩個人擡著烤筐,只翻幾秒鐘。只有火力大,時間充足,色、香、味才能充分發揮。烘烤至茶梗折斷,梗呈菊花狀,有嚼勁,清脆,焦香味顯露,茶梗金黃,葉黃褐,適宜。時間大概40-60分鐘。烤好後,踩在籃子上,趁熱打包。

為什麽泡茶叫炒青?

炒制是壹個名詞,指的是用小火在鍋內使茶葉萎雕的過程,通過人工揉撚和茶葉水分的快速蒸發來阻斷茶葉發酵的過程,完整保留茶汁的精華。這是制茶史上的壹大飛躍。

人工炒茶和機器炒茶有區別嗎?

是的,人工炒制的茶葉壹般都比較完整,色澤鮮艷,口感純正。機器炒的茶葉形狀不太好,會因為控制不了重量而斷裂或者走的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