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宣告滅絕。

“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宣告滅絕。

“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宣告滅絕。

淡水魚之王長江鱘魚宣告滅絕。近幾個世紀以來,人類活動加劇,鱘魚自然種群銳減,瀕臨滅絕。被稱為“世界上最受威脅的群體”。“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宣告滅絕。

“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宣布滅絕1被譽為“中國淡水魚之王”的長江白鱘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正式宣布滅絕。

7月21日晚,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發布全球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更新報告,宣布野生中華鱘和長江鱘滅絕。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官網最新報道,26種鱘魚面臨滅絕威脅。名單顯示,長江特有物種白鱘(Psephurus gladius)、野生鱘魚(Acipenser dabryanus)和裸腹鱘已經滅絕。紅色名錄還提高了其他七種鱘魚的保護級別。

▲白起奇偉供圖

IUCN全球鱘魚再評估結果顯示,約2/3的鱘魚種群處於極度瀕危狀態。河流和淡水的生物多樣性對人類和自然非常重要,但全球淡水生物多樣性不斷喪失,河流生態不斷退化。國際自然保護聯盟鱘魚專家組主席阿恩·路德維希(Arne Ludwig)說,“這個結果令人震驚和難過,但這是意料之中的。評估顯示,鱘魚仍然無法擺脫‘世界上最受威脅的群體’的稱號。”

報告還指出,世界各地的鱘魚面臨的主要威脅包括:野生魚子醬和魚類非法貿易導致的非法捕撈,大壩阻斷了它們的遷徙路線,不可持續的采砂破壞了它們的產卵地,以及棲息地的喪失。

此次升級的三種亞鱘包括中華鱘、長江鱘和西伯利亞鱘的自然種群,前兩者是長江流域的代表性水生物種。

白鱘最後壹次出現在長江是在2003年。

公開資料顯示,白鱘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之壹。四川漁民說是“壹萬斤蠟(中華鱘),壹萬斤象(白鱘)”,體長可達7米,起源於兩億年前左右。為中國特有,為長江旗艦種。

19 89年白鱘被列為國家壹級保護野生動物,1996年被IUCN列為“極度危險”,2009年重新評估時確定為“極度危險(可能滅絕)”。此外,白鱘是《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二的保護物種,也是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之壹。

白鱘最後的生活記錄是在2003年6月5438+10月。在長江上遊四川宜賓段被誤抓,成功解救後放生。

“這不是意外,而是深刻的教訓。”

中國唯壹的IUCN中華鱘專家組成員、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研究所研究員、武漢長江中華鱘保護中心創始人危起偉將中華鱘與白暨豚進行了對比:“誠然,中華鱘是世界上最受威脅的種群,但中華鱘的滅絕不應該發生。

白鱘和白暨豚的生態習性不同。壹種在長江上遊繁殖,另壹種棲息地主要在長江中下遊。然而,它們的滅絕命運與時期相似。這不是意外,而是深刻的教訓。長江其他水生生物壹定不能重蹈覆轍。"

在這份報告的評估中,長江鱘魚被評估為野生滅絕,因為它未能找到繁殖和放流種群的幼魚。對於長江鱘魚的現狀,危起偉說,“長江鱘魚已經20年沒有自然繁殖了,說明長江的生態環境還不能說恢復得很好。”

世界自然基金會北京代表處副總幹事(項目)周菲說:“白鱘的滅絕和長江鱘魚的野生滅絕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這次紅色名錄更新的結果提醒我們,需要通過搶救性保護來扭轉淡水生物多樣性喪失的趨勢,更需要規劃和實施系統性的保護措施來解決長期威脅。僅僅依靠單個部門的人工測量和輸入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更多機構和社會力量的參與和支持,幫助長江中華鱘早日‘降級’,更好地保護江海洄遊的中華鱘,共創江海生態系統的美好未來。”

7月21日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布全球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更新報告,宣布白鱘滅絕。長江鱘魚野外滅絕的消息迅速登上微博熱搜榜榜首。

根據IUCN官網的最新報道

世界上所有26種鱘魚都面臨滅絕的威脅。

IUCN全球鱘魚再評估結果顯示

大約三分之二的鱘魚種群處於極度瀕危狀態。

圖片來源:WWF世界自然基金會

他們同時和恐龍生活在壹起。

鱘魚種群是進化樹中壹個獨特的單位。大熊貓祖先的地質年齡只有800萬年,而鱘魚化石可以追溯到中生代的三疊紀,這意味著它們與恐龍同時期生活,是真正的“水中活化石”。

大多數現存的類似鱘魚的魚都很大。最長的鱘魚,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可達7.5米,中華鱘可達4米。鱘魚大多是“溯流產卵”,分布在北半球的大河和沿海淺水區相對寬闊的水面。作為海洋和河流之間信息和物質交換的重要紐帶,它們成為北半球生態狀況的指示物種和衡量水生生物多樣性的可靠指標。

“世界上最受威脅的群體”

近幾個世紀以來,人類活動加劇,鱘魚自然種群銳減,瀕臨滅絕。被稱為“世界上最受威脅的群體”。

在全球範圍內,鱘魚面臨的主要威脅包括:野生魚子醬和魚類非法貿易導致的捕撈、大壩阻斷遷徙路線、不可持續的采砂破壞產卵場、棲息地喪失。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中華鱘專家組成員、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研究所研究員、武漢長江中華鱘保護中心創始人危起偉對中華鱘和白暨豚做了壹個比較:“中華鱘和白暨豚的生態習性不同,壹個在長江上遊繁殖,另壹個棲息地主要在長江中下遊,但它們的滅絕命運與時期相似。這不是意外,而是深刻的教訓。長江的其他水生生物壹定不能重蹈覆轍。

中華鱘呢?

長江的旗艦物種中華鱘近年來也在減少。1988被列為國家壹級野生保護動物,2010被IUCN列為極度瀕危物種。

中華鱘幼魚。圖片來源:莊平

人工繁殖和放流壹直是中華鱘物種保護的重要措施之壹。截至去年,包括中華鱘研究所在內的多家機構30多年來共放流中華鱘700多萬尾。

但研究人員表示,珍稀特有物種的恢復難度很大,他們仍在爭分奪秒地將野生資源下降對中華鱘種群繁殖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

“目前,長江珍稀魚類保護中心連同配套建設的中華鱘精子和組織細胞庫,運行越來越好。基本可以保證中華鱘不會走白暨豚滅絕的老路,物種永遠延續下去。”中華鱘研究所黨支部書記、副所長李誌遠說。

“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宣告滅絕。俗話說“千斤蠟如萬斤象。”“砬子”指中華鱘,“湘”指長江白鱘。鱘魚體型巨大,長達七八米。

長江鱘魚最後壹次出現是在2003年元旦的第壹天。危起偉和同事在四川宜賓楠溪江段救起壹條鱘魚,放生並跟蹤。但隨後船觸礁,放生的白鱘無線電信號消失。

“我們6年沿河尋找了8次,都沒有結果,很難過!”危起偉痛惜不已。

沒有人能想象失去這條魚也會失去整個物種。自2003年以來,研究人員再也沒有發現白鱘,也沒有人工繁殖的個體留下。

危起偉第壹次見到長江白鱘是在1984,葛洲壩下的壹條死白鱘。"白鱘很大,很難餵養。"他說。從1984到1993,他和同事共救起4條被困的白鱘,其中只有壹條成功救起並放歸長江。他們支持過的最長沈積期是29天,是2002年在南京段救起的壹條白鱘。

2065438+2009年9月中旬,圍繞歐洲和亞洲十幾種鱘魚的瀕危評估,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專家組在上海連續召開了三次會議。外國專家認為,應該宣布白鱘滅絕。此前,危起偉壹直不同意。但這壹次,危起偉接受了白鱘滅絕的評估結果。

經過多年無果的監測,近年來,他和他的團隊開始根據IUCN評估模型對中華鱘現狀進行研究,得出中華鱘可能在2005年至2010年滅絕,可能早在1993年就已經功能性滅絕,即自然種群無法進行繁殖活動。

IUCN如何定義壹個物種的滅絕?“通俗地說,如果壹個物種沒有自然繁殖,並且這個物種的生命期限已經過了,在此期間沒有發現個體,就可以認為該物種已經滅絕。”危起偉說,中華鱘的產卵場在長江上遊的金沙江。1991年後,未發現中華鱘自然繁殖。在1993之前,每隔壹兩年就有壹次中華鱘誤捕的記錄,但事後很長時間都沒有發現。

中華鱘為什麽不能人工繁殖?危起偉解釋:壹是當時交通條件不方便。接到漁民誤捕信息後趕到現場,多條白鱘奄奄壹息;二是當時科研條件有限,養殖白鱘需要直徑近20米的水池,對水體要求很高,需要充足的氧氣供應。

“當我們能夠理解並幫助它時,它再也沒有出現過。”危起偉惋惜地說。

5438年6月+2020年10月,楚天都市報率先報道了白鱘面臨滅絕的消息(詳見本報5438年6月+2020年10月4日報道),網友們感嘆從未謀面,聽說這是永遠的永別了。